东南大学

2007-09-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传道解惑倾心育人

    摘要: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

  • 管理教学相辅相成

    摘要:  问:您身挑教学与管理两方面的重担,请老师谈谈平时的重点放在什么方面,是管理还是教学?  答:重点肯定是在管理上,其次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理教学相辅相成

———访党委组织部部长高建国

   期次:第1037期   



  问:您身挑教学与管理两方面的重担,请老师谈谈平时的重点放在什么方面,是管理还是教学?
  答:重点肯定是在管理上,其次才是教学,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干部、学校的政治教育干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本职的工作做好,对于自己来讲所谓本职的工作就是管理,在做好这个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然后再做适当的教学和科研等等。
  问:请您谈一谈在教学与管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经验与体会。
  答: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科研的工作者来说,教育有一种促进的作用,更加有利于做好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负责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来说,对学生上课的情况、课堂纪律、班风、学风等情况一无所知的话,那么学生处的管理人员恐怕就缺少了一种责任,缺乏了对学生的自觉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应该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做好管理更能促进教学科研,反过来也是这样,作为一个管理者,同样也要做好学生的发展工作,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也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作为一个老师,它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管理方面的任务,如学生处也做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的党建发展工作,如果把我们平时思想教育这一块的基本想法基本思路能够融合到课堂专业教学中来,也就是所谓的教书育人,可能效果会更好,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问:我们知道是您当时把戴戈招进东南大学的,并通过戴戈现象引发了东大自主招生的改革,那么请您谈一谈我们在自主招生以及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收获是什么?
  答:以戴戈为例,如何发现这个好苗子呢?在招生过程中,因为我在上电工电子这个课程时,他的高考成绩并不好,但他拿来了两个奖项,就是他在高中时期制作了一个创意奖,他的这个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的科技成果一等奖,当时我就把他叫过来,了解一下(因为中学时期有的奖项是老师做的,可能是其物理老师做的,然后挂在学生头上,再获得一些奖),提了几个问题他都能回答,还是很不错的,这就证实了这个奖是他做的。由此,我就感觉到,类似这样一种情况,他的高考成绩并不怎么样,但他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创新的意识比较强,关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就破格让他进入了东南大学。
  由戴戈这件事情带头引发了我们东南大学的破格录取,在破格录取进来的前期我们作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通过自主录取的学生和我们正常录取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来说,尽管他们当时高考的分数总体上来讲并不是很高,但是进到学校了以后,我们发现前者优于后者,而且他们中大多数还参加了电子制作、创新制作等一些竞赛。由于我们主要是看平时的学习成绩的统计,但是成绩也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自主录取的学生进来之后,我们并不是专门把自主录取的学生放在一个班,而是穿插在各个专业里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去进一步讲哪个更好。所以,对于任课老师来讲,我觉得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他们一进校就揉合在一起,很难分开去培养。但由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东南大学一直把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国家来讲,这也是对高校的要求,我们东南大学这个教育的重点也是这样。我想这个怎么实现呢?关键在于任课的老师。就是在教课的过程中间怎么样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他。最关键是互动,不要把结论告诉他,让他们自己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老师再针对学生提出来的方案找出缺陷,让学生讨论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实际上是教学的一种改革。这个要靠我们整个东南大学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而且我认为以上的这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工科、理科以及管理类甚至文科类的教学。
  问:您在教学中提出的“从问题引出概念,由概念引出方法,用方法到实现”这样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授方法,能具体地谈一下您是如何实践呢?
  答:在授课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知识。比如我给计算机的学生上数字电路的课程,以功率放大器OTL为例,并不是把它的电路图通过投影给同学们放出来,告诉大家这个晶体管干什么用、这个电阻干什么用或者那个电容是用来做什么的,把这个电路图告诉大家,然后下课。如果是这样讲的话,学生可能理解,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效果不是很理想。应该怎么弄呢?将这个过程倒过来。比如我们想将一个信号不仅仅是电压放大而且要进行功率放大那么该怎么办呢?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要想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让我们的学生们来动脑筋怎么样来放大。让学生们提出来一个方案,方案提出来之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什么,比如可能存在着失真的情况,那么就让学生们来讨论怎么样消除失真。学生想出如何消除失真后,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样提高它的功率放大,就这样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再针对这个方案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最后得出结论,使知识在课堂上是讨论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解释出来的。这就是所说的一种启发、互动、讨论、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我记得2000级有一个叫做管亦飞的同学,创造能力比较突出。他也是在课堂上上课的过程中完成老师给的研究的课题,同时也创造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出的课题是遥控式变化,管亦飞很不错,把它做出来了,其他同学参与的也很踊跃,全班一共组成了四五十个课题组,其中管亦飞那个组做的最好,尽管功能上还有缺陷,但是基本上不错,虽然他这门考试的成绩并不好,期末考试只有70来分,但他的这个成果应该是水平最高的,在整个一百多人中是最好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又提出来一个课题,用计算机来实现信号发生和示波器等等,就是多种功能用计算机来转变。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实现。这个课题,他做出来了。这就是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东南大学在选拔学生,招生过程中,出发点是发现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能够把他招收到我们学校来,同时在进到东大之后,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能把创新意识揉合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是我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把我的管理想法揉合到教学过程之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如果你是纯教学,把课讲得很好,学生听得清清楚楚的,那固然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谈到教学就不得不提到对学生的考核———考试。考试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现阶段大部分还只能依靠这种手段,那么您是如何在考试中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呢?
  答:到目前为止,检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或者说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没有一个更完善更客观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试卷这种手段进行考核。如果说让学生们搞一个设计,这其中还是有问题存在的,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搞设计组成一个小组,往往是只有一个人动了脑筋,做出来了,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同学作出来而其他几个同学可能是挂名的,并不能考察所有的同学。如果采取这样一种检验方法,还是检验不出来学生的真正的能力。此外由于是双肩挑的老师,就无法像专职老师那样采取开放式的试卷,通过考试+面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也是双肩挑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
  高建国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东南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党校副校长(兼)。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其项目《学生工作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为2003年度东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分子生物学》在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中获得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软件工程》在江苏省高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获得三等奖;专利《微机耳(诊疗仪》的发明人之一。著有《新世纪大学生生活指南》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于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