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道解惑倾心育人
———访土木工程学院单建老师
期次:第1037期
单建 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悬索结构。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评为东南大学模范教师。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热心关注、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2003年曾应邀担任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大赛评委、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评委。
单老师朴实的装束、和蔼的笑容以及优雅的谈吐,使我们的采访像师生谈心般和谐。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二十余载的教授,单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认识,并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首先,单老师简单地提到了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他认为,在东大这样一所研究型大学,尤其需要重视本科教学,不能一味强调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视本科教学工作。目前一个不好的倾向是部分教师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教学工作。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冲突,使两者和谐发展,是全校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本科教学评估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促使本科教学得到应有的、进一步的重视。
单老师热爱教学工作,从来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工作量”的大小,不把教学工作当负担;因为热爱教学工作,他在教学上总是不断追求更好的效果,常常将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入到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在轻轻松松掌握“枯燥”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即使再少的学生要求答疑,单老师也总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满足。只要对学生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尽力去做。他最近编著、即将出版的《趣味结构力学》一书,凝聚了他多年从事结构力学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和心血,也是他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专业基础,是学好相关专业课程的必要准备。力学理论在不少人看来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但单老师却能化繁为简,思路清晰地架构知识体系,并融趣味于其中,把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乃至于日常生活融合起来,力求形象、真实、生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单老师提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大力推广,使更多的老师更好地传道解惑,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针对部分学生中“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的现象,单老师认为,单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是很难纠正的。本科教学不仅是教务处和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全校方方面面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任务,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工作干部,他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对学生影响更大,他们的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不能不考虑学习成绩而只看其他方面的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否则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负面的示范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地加以培养,但无论如何,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单老师总是反复强调结构力学的重要性,并多次给学生敲警钟,但每年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及格,对此单老师感到十分痛心;在此情况下有人就认为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为学生“请命”,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很不利的。
单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以外,责任心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进入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对自己的本份工作都不能负责,又怎么能指望他对其他事情负责呢?如果连本专业最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了,又如何指望他在工作单位长远发展?对自己负责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基础,只有先培养了个人责任感才能对社会有所回报。要引导每一位刚入学的学生认真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与爱好,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锻炼,以求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学生才能收获一个无悔的大学生活。(刘俊 贾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