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7-09-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现况之喜忧聚追创之众力促材料学科之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状及发展思路院长潘冶党委书记赵弘

   期次:第1039期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50年代设立“铸造”和“建筑成品及零件生产”本科专业,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5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思考近年来的发展过程,分析学科的现有优势与存在不足,可谓喜忧兼具。
  一、喜从何来
  喜自材料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精干学术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2%。目前,材料学院的学科门类齐全,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各具特色,材料物理与化学为交叉学科,材料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全国首批博士点,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为新兴学科。近期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又在我院设立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这些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构成了既有传统学科优势,又有发展空间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上述高水平队伍和基地的支撑下,本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特种凝固材料与组织模拟、特种功能材料、生物材料与器件等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省部级项目等重要课题60多项,以及包括载人航天工程、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南京地铁、南京城市隧道群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2006年科研经费到款3700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50%以上,2007年1月至7月科研经费到款已突破2000万元。近3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0多篇,被SCI收录论文90余篇,被E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8项,2007年1月至5月又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2003-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7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
  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加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特别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6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本科生教育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并在联合办学和开放实验室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已和德国Ulm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我院均选派若干名本科生赴该大学继续深造;英国伦敦大学QueenMary学院也与我院签定合约,接受本科生前往攻读研究生。我院的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根据来自实验室命题和生产一线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好的效果。
  二、忧在何处在
  近期公布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在所有参评学科中位于中间,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排在前列的高校相比尚有明显差距,究其关键原因主要是:(1)我院尚无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上已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而有的学科还处在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一级学科总体实力尚需进一步提升;(3)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偏少,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研究成果不够;(4)教师队伍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缺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级的领军式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各种重要场合的话语权偏弱;(5)尽管SCI和EI收录论文每年持续增长,但缺乏高影响因子论文,使得学术影响力不够;(6)现有的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实验设备陈旧,不能满足重大科研项目的需求,有待二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中新型实验设备的添置。
  三、学科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针对材料学院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优势之喜为基础,不足之忧作动力,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学术队伍建设、研究方向凝练、创新基地建设、高水平成果产出等关键方面开展工作,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使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综合排名大幅度提升,争取有一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把二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1、打造一流的学术队伍
  以选留优秀人才和引进学术带头人相结合,稳步扩大师资队伍规模,特别是加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注重学缘结构,使新进人员中有一定比例来自外校和国外留学回国学者。全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专长互补、团结协作、有序竞争”机制下,集成全院资源,构建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规模及知识结构合理、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2、凝练研究方向、开拓新生长点
  根据材料学科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外界竞争特点,进一步凝练学科内涵,适当调整现有研究方向,并注重新生长点的定位。继续保持金属结构材料及制备技术和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及耐久性技术等研究方向上的优势,积极开拓多尺度功能材料、材料设计与组织性能模拟、生物材料及表面技术、生态与环境材料等新的研究方向,争取在新方向上有所突破,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3、建设创新基地
  以两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在添置新型大型实验设备和改善相关条件上重点投入,并合理集成现有实验室条件,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硬件支撑。此外,新材料是江苏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已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此良机用多种形式,深化和已有合作企业的合作模式,扩大合作渠道,建设新材料研究中心,产学研创新基地,为我院科研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出高水平成果
  以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为突破口,争取“十一五”期间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争取上有新的进展,从而在某些研究方向上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孕育出新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为此,学院制定了院内的重大成果奖励条例,对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等给予奖励。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对承担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发表教改论文,给予工作量考核上的倾斜和相应的配套经费,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积极性,通过几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争取在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上有新的突破。
  通过以上打造队伍提升学科水平,凝练方向促进一流成果,建设基地培育创新人才,集成资源扩大学术声誉等各项措施,实现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跨越式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