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1.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1)学术带头人领衔建设了一批融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优质课程资源。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
- 开放·交叉·融合-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
摘要: 1.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和中国当代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职
- 自动化学科(专业)知识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1.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1995年,多个原行业性的自动化类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同时多个行业性专业改名“



开放·交叉·融合-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
期次:第1098期
1.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和中国当代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职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量急速增长,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多元且趋于交互和融通,传统的由知识传输导向设计的程序模式正在转变为由设计创新引领知识的学习。
为此,在国内首次提出“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新理念,并确立了有效学习、铸造能力、储备潜力为主体教学目的的设计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在打通一级学科大类平台的前提下,新培养计划形成了以“建筑设计”主干课为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创设了五年制“3+2”连续互动的开放式专业教程;通过强调同学自主研学能力培养,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成果考核机制,及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其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
1.新的专业教学体系如何实质性地体现建筑学科知识体系开放融通、交叉创新的时代特征?
2.如何解决有效的知识学习与设计实践的有机联系?
3.如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设计实践”的程序模式转变为由设计创新引领知识学习的新模式?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构建体现开放融通特点、强调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强化“建筑设计”课程的引领作用,整合课程、精炼主干,形成以“建筑设计”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增加到总学时的近1/5。
(2)创设连续互动的五年制建筑学专业“3+2”开放式本科教程结构前3年,课程结构以“核心”和“两翼”课程的并行交叉为特点,完成建筑学基本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塑造。后2年,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课题、加大选修课密度、强化工程实践,建立由设计实践创新引领的自主知识学习机制。
(3)实施个性化、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鼓励同学自主研学,强调师生研讨互动,挖掘学生主动学习、触类旁通的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潜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组织、开放式成果考核及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重构教与学的关系。
(4)营建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建筑测绘、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
(5)建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建立国际间的联合教学平台并实现学分互认;开展校际和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聘请客座学者或知名建筑师执教设计课程;创设具有多阶段适应性的教授工作室和年级教研组并存的多元化师资组织机制;开设双语课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大对教学硬件环境和图书媒体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建设。
3.成果的创新点(1)教学理念的创新建构了以“开放、交叉、融合”为理念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在弘扬我院教学优良传统基础上,突出了与时俱进的“开放”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资源的组织、“交叉”创新环境的营造、“融合”创新思维和能力并进的培养等先进理念,实现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
(2)教程结构的创新全新创设的以“一核二翼”为特色的五年制“3+2”教程结构,实现了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所强调和倡导的知识交叉融通和多元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建筑设计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
(3)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同学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设计创新的统一。重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同时,新体系实施了个性化、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教学团队组织、开放式成果考核及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富有实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