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1)学术带头人领衔建设了一批融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优质课程资源。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课程2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含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3部;结合科研方向开设了8门本科生研讨课,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带入本科课堂。
(2)创建了有利于个性化培养的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包括:1个全校共享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用于课外自主研学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4个提供高层次科研训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培养的环境和氛围。
(3)建立了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的管理保障机制。包括教授主持本科生主干课程建设、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开放重点科研基地、科研资源支持本科教学、课外研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保障措施。
(4)创建了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形成了由研究型课堂教学、开放性课内外实验、自主性课外研学、高水平学科竞赛、科研型毕业设计构成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平均受到3次以上科研训练。
本专业30%的学生在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一批高水平教师获得各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本成果解决了如何使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本科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载体、促进学生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先进理念与管理保障相结合,发挥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本科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确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本科教学发展思路,建立管理保障体系,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情况纳入重点科研基地考核,将参与课程建设、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学论文、指导课外研学等纳入教师岗位考核。近6年承担的8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和20多项校级教改项目均由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主持。
(2)建立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多重渠道,打造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不断融入国家863、973等科研项目成果,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以学术带头人为主开设覆盖本学科全部研究方向的8门研讨课,出版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开发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验项目100多项,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达90%以上,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纳入本科教学体系,依托学科优势,建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3)全面开放重点科研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依托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研学和科研训练,其中指导学生申报并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7项,校级SRTP项目90多项;结合研究方向,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机器人Robcup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国际、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56项。
(4)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习与研究一体化。
引入以项目为主线的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的研讨性教学;推广自主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课外研学纳入必修学分,建设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课外研学指导教师队伍;开展科研型毕业设计,强化毕业设计的研究型、工程性和创新性。
3.成果的创新点(1)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依托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建设中,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转化的多重渠道,建成一批优质课程资源。
(3)利用学科资源,建成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校企联合基地等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实践环境,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资源环境。
(4)建立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了高水平教师和本科生的高频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