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0-04-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雷颐先生深度剖析清王朝的覆亡

    摘要:  本报讯4月15日晚,应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邀请,著名文化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雷颐先生做客人文大讲

  • 扬子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宋峤来我校做专题讲座

    摘要:  本报讯4月17日晚,著名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扬子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宋峤来到我校九龙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

  • 从塑料到光电

    摘要:  4月10日下午,研究生学科进展类讲座(物理)在九龙湖校区纪忠楼YF1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 练就心如止水方得业如波澜

    摘要:  不久前,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国清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为此,我们采访了优博论文的指导老师、信息科学与工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练就心如止水方得业如波澜

———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者洪伟教授

   期次:第1118期   



  不久前,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国清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为此,我们采访了优博论文的指导老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洪伟老师。
  洪伟教授在我校学生心目中有很高威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学术上不断进取,成果丰硕,刚刚三十多岁就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在美国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和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taCruz进行合作研究,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NiCT担任访问教授。同时,他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电子学会电子信息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是我国信息科学领域一位资深的知名学者。
  面壁十年滴水穿石采访当日,当我们到达洪伟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他正给两个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他不停地在小黑板上画图、推演,态度温和耐心,不厌其烦,直到学生们有所启发满意地离去。看着洪伟老师给学生答疑解惑时那专注的神情、期盼的目光,我们仿佛看到了锤炼“优博”的生动场景。
  我们的采访直入主题,请他谈谈对他的学生罗国清博士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感想。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激动,反而平静地谈起了对科研的一些看法。谈到科学研究,洪伟老师特别强调,科学研究要有非常平和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心静如水是最好的状态。他说,做课题不能老是想着出成果,动手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做研究的意义,这个研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改善有什么促进作用,对于社会进步又有什么作用,没有意义的科研不能做。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些事情,自然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比如发表论文这件事,我们就需要平常的心态,其实我们的工作中有60%-70%是发表不了论文的,而这些不能发表的比例有时候却要比发表出来的论文有意义得多。再说发表的论文中,有用的论文又有多少呢?即使是每年的优博评比出的论文,也只有16.4%的东西对别人是有用的。
  这次罗国清获得优博,我感到很高兴,但是也劝诫他:获奖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还有许多水平更高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符合优博的评奖体系而没有被选上,所以获得优博论文不是终点,仅仅是开始。对于其他的学生,我想说要看淡一点这些事情,不要为了评一个什么奖而去做科研、写论文,优博论文的获选就像是“三好生”这样的荣誉一样,是一种激励而已,而做真正顶尖的科研工作,是需要硬碰硬的技术,不是发表一些论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真正做学术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事,学术上的成就也就不必看得太重。而在我们的科研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要能够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因为很多东西不在最前线是不能深刻认识的,也不能及时的把握研究趋势和想出一些有意思的点子来。
  师生契合教学相长随后,我们谈到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洪伟教授特别说起自己和学生们的相处之道,他说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和学生是携手前进的朋友,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他很反感那种“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的想法。学生要在科研上有主体意识,能够独立思考,要有自主的判断力,导师也不是完人,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百事通,如果单凭导师单方面的教授,能取得的成果是很有限的。
  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导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和碰撞火花的过程,学生的研究和导师的引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充分的互动、交流,才是研究生阶段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对导师的教学而言也是一样。洪伟老师每天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会和学生分享自己思考得出的新想法,同时会要求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整合梳理,逐渐地形成一个更好的想法,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推进科研的展开。
  量身定度循循善诱洪伟老师尤其注重在学生选题这件事情上加强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他说,学生的课题研究方向应该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进展慢慢地确定出来,导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其研究的方向,逐步引导,适当地纠正,最后找准方向。为此,洪伟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要学好基础课程,他规定他的学生必须在第一学年修完本专业45学分的课程,这是信息学院所有老师里面要求最多的。他说:“想要盖高楼、先要夯实基础。在科研工作上,唯有严格地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为后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总工程师而不是普通的工程师,了解系统的全貌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洪伟老师的学生们除了微波相关的课程,其他科目也都要深入学习。正是在这样大强度的课程训练之下,洪伟老师的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掌握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参加课题研究,了就课题的研究方向、意义以及当前的进度,进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正所谓“曾将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过了洪伟老师的“魔鬼训练”,他的学生们个个都磨砺出不凡的学术能力。他们没有辜负洪老师的良苦用心,个个在学术上锐意进取,很多学生都能做得超出预想的成果,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大大超出了洪老师的期望。谈起他的学生们,洪伟老师波澜不惊的脸上不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我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本身就很聪明,属于智商很高的人才。我要做的就是信任他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有丝毫放松,安排满负荷的课程研究,我相信这样才可以激发出他们强大的潜力。
  洪老师除了给学生安排满满的学习任务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不忘殷切地敦促学生。“我时常跟他们讲,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这么好的实验室,多少可望不可即,你们在这个环境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和学校,对得起自己。还有老师们,经常拨出自己的科研经费,来保证足够的实验室设备。同学们正处在人生中的大好时光,这宝贵的时间要好好利用来学习和研究。可是有时候,有的同学却不好好珍惜这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恐怕是不太对的。”洪伟老师时刻不忘激励学生要把握生命中的宝贵时间,搞好学习和科研,他自己也时刻践行着自己对科研事业的诺言,用行动激励和鼓舞着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后来,我们从他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原来洪伟老师自己就是一个“科研狂人”,常常为了做实验,不分节假日,忘记白天黑夜,据说有一次国庆节,洪伟老师连续七天没有离开实验室。导师都如此拼命,他的学生们更不敢松懈,即使出于对老师严格要求的敬畏,而更多的是对导师对科研事业忘我境界的由衷钦佩。所谓“严师出高徒”,“优博”正是在洪伟老师用满腔的热情燃烧起来的科研熔炉里练就出来的。(张 莉 丁 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