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4-10-2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序

    摘要:  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教育博览会上,中国教育展览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博览会教育与社会经济部负责人约瑟夫·

  • 郭秉文与国立东南大学的改革

    摘要:  在1908年前后,受外部留学环境变化和国内教育发展的影响,中国出国留学重心逐渐从日本转向美、欧诸国,其中留美教育成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2014年是郭秉文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00周年。为了纪念郭秉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100周年,深入研究、总结和传承郭秉文校长的教育思想,本期校报特摘录刊登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长江大学教育学院陈竞蓉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张亚群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等撰写的有关郭秉文先生的纪念文章、学术年表,以飨读者。

郭秉文与国立东南大学的改革

   期次:第1263期   






  在1908 年前后,受外 部留学环境变化和国内教 育发展的影响,中国出国 留学重心逐渐从日本转向 美、欧诸国,其中留美教育 成为荦荦之大端。清末以 降,留美教育对中国高等 教育的影响,以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 及由其发展而 来的清华大学最为典型; 此外,我们也能从民国中 后期其他大学的改革模 式,以及大学设置标准的 演变中,得到更多的例证。 1921 年由郭秉文创办的国 立东南大学,从师资来源 到办学模式,深受留美教 育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 明美国色彩的大学改革模 式。
  东南大学的前身为清 末三(两)江师范学堂,1915 年复办后改名为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与清末其他独 立设置的高等师范教育机 构一样,三(两)江师范学堂 深受日本教育模式的影 响。在清末办学期间,先后 在此任教的日本教习多达 29 人;而1905—1911 年间 该校的40 名中国教席和 日语译员中,就有9 名曾 留学日本,另有6 人为国 内学堂 (包括教会学校)毕 业,其余多为科举功名或职官出身。复办后 作为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的性质未变,仍以培养师资为办学 目标,但在办学模式上却逐渐受美国大学教 育模式的影响,以至于6 年之后最终改制为 国立综合性大学。之所以发生如此显著的变 化,主要是因为以郭秉文为代表的一批留美 归国毕业生发挥了推动作用。
  郭秉文1908 年赴美留学,先攻读理 科,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学科,获得教育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他是 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的第 一位中国学生,1915 年返回原籍江苏后,即 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1918 年 后他就任代理校长,次年任校长。为了提升 南京高师的办学层次,郭秉文广揽留学人 才尤其是留美毕业生,并促成由留美学生 组成的“中国科学社”迁入南高师。据统计, 1918 年南高师94 名教职员(包括兼任教员 9 人)中,有外国专门大学毕业、肄业者32 人,其中留美者24 人,留日、留英者各有3 人、1 人;另有美籍教员3 人。陶行知、陈鹤 琴、廖世承、陆志韦、艾伟等教育专家前来 任教。以留美毕业生为主体的师资结构,不 仅充实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力量,而 且为引进美国大学模式铺平了道路。
  在学科建设上,郭秉文立足于师范教 育,不断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但不局限于师 范教育。其办学目标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为楷模,“寓师范于大学”,将南高师改建 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学。为此,学校 从1915 年只有国文、理化两部和国文专修 科,逐步扩展到1920 年拥有国文、体育、工 艺、英文、商业、农业、教育七个专修科和文 理科(下设八系),从而为创立综合性大学奠 定了必要的学科基础。
  在外部环境方面,郭秉文把握大学改 革的机遇,广泛寻求各界支持。民国初年, 教育部曾拟议在南京建立一所国立大学, 但因经费缺乏、政局动荡等缘故,迟迟未能 实现。1917 年《修正大学令》颁布后,大学设 置标准放宽,学制改革迫在眉睫,创办国立 大学的时机成熟。郭秉文一面游说各方,力 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综合性 大学,使之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在蔡元 培、云六等一批学者支持下,这一大学改革 方案终被教育部所接纳。另一方面,郭秉文 利用留学美国期间与中 国留学生、侨界、外国学 界的广泛联系以及在国 内教育界的影响,多方筹 集办学经费,为东南大学 的建立提供物质保障。 1921 年7 月,郭秉文兼 任新成立的东南大学校 长,1923 年南高师并入 东大。
  东南大学的创立与 发展,是中国近代大学 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 革。它从原有的日本师 范教育模式向美国大学 模式转变。与北京大学改革相比,东南大 学的改革同中有异。其基本相同点包括: 崇尚学术自由,坚持学者治校和学生自 治;重视招揽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强调 文、理渗透,促进学术研究发展;以学系为 本位,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不同点主要 在于:东南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注重“四个 平衡”,即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 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及国内与国际平衡; 在学科结构上,强调多学科并举,学与术 并重,初设文理、教育、农、工、商5 科22 系,后发展为6 科31 系,是当时国内学科 最为齐全的大学;在领导体制上,建立校 董会,将一些热心教 育的实业家和社会名 流吸纳为董事,使之 发挥筹措经费、舆论 宣传、决策咨询及监 督校政的作用。
  上述大学改革的 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两所大学所受德、 美两国教育特点的影 响。东南大学主要借鉴 美国的大学模式,而美 国大学在19 世纪后期 吸收了德国的大学制 度与办学经验。因此, 东南大学与北京大学 在办学理念和改革举 措上,具有某些相通之 处。另一方面,美国的 大学制度结合本国实 际而发展、创新,在20 世纪初已形成不同于 德国大学教育的特点。 如:既重视理论科学研 究,又关注应用科学的发展,重视大学的社 会服务功能;建立董事会组织,沟通大学与 社会的联系,等。美国大学发展的新特点, 藉由留美教育的媒介,对东南大学改革产 生示范效应。其影响之大,从东南大学师资 构成中留美学者比例之高即得到明显反 映。据不完全统计,1915—1925 年间,有将 近60 名留美归国学生在南高师和东南大 学服务,其中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 院者就达11 人。在美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下,东南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改革取向上分 道扬镳。
  南京高师改制为东南大学,在中国教 育专业化的过程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在 郭秉文、刘伯明、胡先 骕 、杨铨、任鸿隽等一 批留美学人的努力 下,《学衡》杂志独成一 文化学派,“中国科学 社”大力推进科学文化 传播,东南大学俨然成 为南方之学术重镇与 “近代中国科学的摇 篮”。东南大学的改革, 掀起了国内高师改办 综合大学的潮流,开创 民国后期综合大学设 立教育系、院之先河; 其设置董事会之举,也 为其他大学所仿效,并 被正式列入《国立大学 校条例》。
  (摘自《郭秉文教 育思想研究》,东南 大学出版社2014 年 9 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