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倭奴入寇一年余,河山破碎已半壁。
男儿不禁兴亡恨,投笔从戎古有之”。
这壮怀激烈的诗句,是从南京四牌楼校园里走出的抗日烈士赵宗麟在抗战中写下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段烽火岁月里,诸多从这座校园走出的青年曾为夺取抗战胜利而贡献出力量,赵宗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依据各类稀见史料,为大家介绍这位投笔从戎、殒身抗日疆场的烈士校友生平。
赵宗麟,号玉书,1910 年3 月10 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属重庆市)路孔乡。他在荣昌县立中学读书时,即在作文里写下“深知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但个人要学有专长,立志学必有成”的句子,表现了远大的理想。中学毕业后,1928 年,赵宗麟考入成都法政学校预科班学习。但他心中悄悄向往着一座能让他实现自己才华抱负的高等学府。
1930 年4 月,虽然家人坚决不同意他离开家乡,但赵宗麟仍克服了重重阻力,前往就读于复旦大学的老同学李散之(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处,为报考当时国内最知名的大学之一———国立中央大学而补习功课。
1930 年8 月,赵宗麟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来到了位于南京四牌楼的校园。这座雄伟美丽的校园,随后也成为了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的起跑线。
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之中,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推动起的红色浪潮,让一批又一批中大学子走到时代的前列。校园里进步向上的氛围,也让怀揣着“振兴中华”理想来中大读书的赵宗麟,开始一步又一步向革命的道路迈进。据赵宗麟家乡文史资料的记载,他到国立中央大学读书后,“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倾向 革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学 生运动,还不时发表抨击社会时局的文章”。 正是在四牌楼的校园里,赵宗麟的心底第一 次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并且开始随着斗争的 风雨而生根、发芽。
1931 年,赵宗麟和后来牺牲在狱中的 陈朝海烈士 (当时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师 范学院教育系、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被列 为雨花台烈士)一起,因参与革命活动在四 牌楼校园里被捕了。在南京的狱中,他结识 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延续了自己 在校园里的革命道路,继续参加了地下党 组织的监狱斗争。此前已经被捕的中共南 京市委副书记曹瑛,在狱中和赵宗麟睡上 下铺,他后来回忆赵宗麟“是一位品质很好 的青年”、“他的思想倾向进步”,“我们经常 给他讲些马列主义原理和革命道理”。曹瑛 还回忆,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向他表示“要到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去”。1933 年春,经亲 友多方营救,赵宗麟得以提前保释出狱。出 狱后,赵宗麟以英语“新生命( New life)”的 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化名“柳乃夫”。实际 上,从在四牌楼校园接受革命思想的时候, 他的新生命就已经开始了。
次年(1934 年),在南京经过风浪考验 洗礼的赵宗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 他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和地下斗 争。针对日寇步步紧逼的侵略脚步,赵宗麟 还撰写了多种书籍文章,分析日本帝国主 义侵华的方方面面问题,成为了当时知名 的社会科学家。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 他又随即参加了 “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 团”,率队到大后方宣传抗战到底。
全面抗战初期,原属杨虎城部的第三 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在山西境内和八路军 并肩抗击日寇,深感应该学习八路军的政 治工作。1938 年6 月,该军派人到武汉请求 中共党组织派出政治教官去协助训练干 部、改造部队。中共中央长江局派赵宗麟前 往任职。临行前,在长江局负责民运工作的 董必武亲自和他谈话,鼓励他作好友军工 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到山西抗日前线之后,赵宗麟在三十 八军军部干训班任中校教官。据当时的同 事回忆“他在干训班可说是工作最繁重、最 繁忙的一位……也许某几天因睡眠不足而 弄得头昏眼花,但他从来都不会在面部露 出半点不耐烦的表情”。1938 年10 月6 日, 赵宗麟给妻子写的信中表达了大无畏的为 国牺牲精神:“这回我们同日本打仗,不是 为了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为了四万万 同胞不做亡国奴,为了子子孙孙不做奴隶 ……为了这最光荣的事业,就是不幸打死, 也是值得的。”
投身抗日一线的赵宗麟,一直没有忘 记母校中大。他在短暂去西安养病期间,曾 经遇到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同学,立即上前 热情招呼。当时,两位校友在一起“有说不 尽的话”,在一起久久“畅怀倾诉”。此时,赵 宗麟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当年到南京求学 时的四牌楼校园。
1939 年1 月,赵宗麟到驻守山西平陆 县的第一百七十七师师部担任秘书,以共产 党员的身份在友军之中进行政治教育和统 战工作。1939 年6 月8 日,在日军对平陆县 的大举进攻之中,坚持抵抗的赵宗麟牺牲在 平陆县城东郊的普济桥边竹园里,年仅29 岁。牺牲时,他的身边还保存着第一百七十 七师的关防大印和抗战前线写成的遗稿。
赵宗麟在抗日战场殉国后,当时的文 化名人纷纷表示哀悼。文化界进步人士沈 钧儒、钱俊瑞、邹韬奋等在大后方为他举行 了隆重的追悼会。著名作家周楞伽撰文评 价道:“他辗转于南北战场,终于为国牺牲, 把他的热血洒在中条山畔。他是直到临死 前的一秒钟还在战斗着”。
新中国成立后,赵宗麟被四川省人民 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值得注意的是,在记 录他的生平各类文章里,多会写上他曾在 国立中央大学求学的履历。从四牌楼校园 走向抗日战场的赵宗麟烈士,也永远是母 校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