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18 日下午,我 校新生文化季 “初识东 南”系列名家讲座第九 场———著名音乐家龚琳 娜女士 “更上一层楼”古 诗词唱谈会在李文正图 书馆润良报告厅举行。整 场唱谈会以诗词为主题, 以音乐为线索,将龚琳娜 老师的诸多优秀作品穿 插其中,使老师和同学们 近距离感受到了龚琳娜 老师的音乐才华与音乐 魅力。
下午2 时许,在全场 听众的热烈掌声中,龚琳 娜老师步入了会场。在大 家齐唱东南大学校歌后, 她快速走上讲台,开始了 这场如梦幻音乐会般的 讲座。一上台,龚老师便 邀请全场听众与她一起 “练气喊嗓”。她首先讲解 了练气的有关知识,教大 家怎样做到气沉丹田。随 后,在龚老师的带领下, 全场开始了长达三分钟 的“哈”声练气。她说,练 气息是每个学音乐的人 必做的练习,她现在每天 还保持着练气十分钟的 习惯,“闹钟调好就开始 练,闹钟不响我不停”。在 她眼里,气息不光是为了 唱歌,也是为了做人。气 息练好了,人的精气神就 提上来了,心态会变得更 加乐观,与人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通畅。
接着,龚老师又向大家示范了她独具特 色的喊嗓练习。她将自己的身体分为“六个音 箱”即六个发声部位,从下到上依次是胸腔、 喉咙、鼻子共鸣腔、脑后共鸣腔、双眉共鸣腔 及头顶共鸣腔,而这六种发声方式又分别对 应着京剧老旦、京剧花脸、黄梅戏、京剧花旦 和云南山歌等表演形式。龚老师还献唱了《铡 美案》和《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她浑然天成 的优厚嗓音和变幻多端的发声方式赢得了大 家的阵阵掌声。
谈起年轻时的经历,她说,在她的人生字 典里,“乐”这个字最重要,它既是“音乐”的 “乐”,也是“快乐”的“乐”。她的人生目标就是 要快乐地做音乐,快乐地唱歌,快乐地将中国 的音乐推向世界。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龚 老师感慨万千。开学后,她每天早上5:00 起 床,5:30 准时进入教室开始上自习。结果一个 星期之后,全宿舍的人都被她带动起来,“5: 30 之后宿舍就没人了,全跑去上自习了”。老 师评价她时说“这孩子很刻苦”,她却不这样 认为。她说:“我非常热爱音乐,我非常热爱学 习,我现在学的都是我很喜欢的东西,那我还 算苦吗?我觉得我是努力,但不是‘刻苦’”。我 一点也不苦,相反,我在大学期间一直保持着 一颗积极向上的快乐心态,我想这也是你们 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正是龚琳娜老师的音 乐天赋和后天的认真努力,使她在大学毕业 即获得文化部的“民歌状元”荣誉称号并成功 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在当年的 CCTV 全国青 歌赛中,她又一举斩获了专业组民族唱法的 第二名,从此走上了在全国各地演出的歌唱 道路。
不过在龚老师的音乐道路上,她也曾有 过迷茫与无助。由于时代因素和当时技术因 素的影响,很多演出都采用了“假唱”的方式, 歌手在台上往往是“表演对口型”。这样的形 式让龚老师很迷茫也很纠结,她的歌唱越来 越不快乐,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没有 灵魂的人。她不断地质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一 个歌手演艺生涯的全部吗?这显然不是她所 追求的。于是,她开始聆听大量的音乐会,包 括爵士、摇滚、民族等音乐会她基本都听过。 此外,她毅然地辞去了中央民族乐团的工作, 开始了个人事业的发展。
龚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她与先生老锣 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的过程。二人在一次音 乐会上偶然结识,因为音乐上的观念产生了 共鸣,于是经常在一起进行创作。有一次,二 人在一个录音棚似的房间内创作,老锣弹琴, 让龚老师随便唱,于是她便放下了一切的担 心,自顾自地把心里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唱了 出来。老锣的弹奏和龚老师的歌声总是如此 和谐,致使二人不知不觉地弹唱了近3 个小 时。这3 个小时的音乐交流进行得 “天衣无 缝,酣畅淋漓”,龚老师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 她终于从 “表演”的状态又变回了 “唱我自 己”。她说,龚琳娜与老锣,不仅是生活上的幸 福伴侣,更是音乐上的精神知己。
龚老师向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传 统音乐的根是什么?中国的新音乐是什么?有 人回答“诗词”,她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根 就是诗词。无论是古代的诗经还是楚辞,都是 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今天仍表现出 极大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要把传统的音乐 灵魂挖掘出来,用今人的乐去配上古人的词, 这就是中国的新音乐。”随后,她用江浙唱腔、 东北二人转唱法、河南唱腔以及山西唱腔分 别演唱了歌曲《茉莉花》,向大家展示了这几 种唱法的区别和不同唱法配同一首词所带来 的不同音乐感受。
正是抓住了民族乐曲唱法丰富这一特 点,她与老锣才在吸取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 (古诗词)精髓的基础上共同创作出了那首广 为传唱并被大家奉为“神曲”的《忐忑》。她说, 老锣的作曲有结构、有韵律,更重要的是具有 中国音乐普遍缺失的一种逻辑。和中国音乐 重视意境和意念的特点不同,这首歌是一首 一鼓作气,层层推进,神形兼备的国际化作 品。在大家的盛邀之下,龚老师为大家献唱了 《忐忑》,并和大家一起合唱了最后一句,气氛 被推向高潮,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讲到与为古诗词谱曲的渊源,龚老师 回忆起了2004 年的一件小事。当年老锣为 她创作了一首音乐专辑 《走生命的路》,其 中有一首歌曲老锣希望让她填词。在听完 整首曲子后,她隐约感受到其所潜在的一 种韵律感。于是,她翻开诗词集,准备找找 灵感。结果她惊奇地发现,欧阳修的《蝶恋 花·庭院深深》这首词竟能完美地契合曲子 的韵律。从此,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种形式的 创作,并与老锣计划通过二人的努力将中 国的古诗词音乐推向世界。接着,龚老师又 分别列举了几位诗词大家给她带来的不同 感受。在她眼里,李白的诗如《将进酒》是 “往上飞”的,因此歌声应该往外放,把歌者 的个性发挥到极致;而杜甫的诗如《登高》 则是“往下扎”的,歌声应该浑厚有力,带上 一种沉重感;王维的《桃源行》体现的是对 出世入世的选择与内心的徘徊;白居易的 《花非花,雾非雾》则更显飘逸,体现出实虚 虚势相生的哲学观。随后,龚老师邀请了四 名同学上台合唱由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配 乐而来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其中一位同 学还自告奋勇,为大家献唱了龚老师为《楚 辞》选篇配乐而成的歌曲《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