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8-11-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倾情讲述“心灵的自由与诗的发现”

   期次:第1381期   



  近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讲座报告厅,倾情讲述“心灵的自由与诗的发现”。吴思敬教授分别从“对诗歌的理解”“何为诗的发现”“如何发现诗歌”“诗歌的境界”“诗歌的本质”和“如何创作诗歌”六个方面展开,带领广大师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自由创作之旅。
  在讲座开始前,吴思敬教授首先向我校成功举办首届诗歌节表示祝贺,并为师生们高质量的诗歌作品表示肯定,他说:“东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师生们一代代励精图治,共续辉煌。在本届诗歌节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放在现在整个中国大环境下也毫不逊色,这反映了东南大学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视。”吴思敬教授以一位荷兰小姑娘的故事开始整场讲座,二战德国占领荷兰时期,这位小姑娘在里尔克的诗句中感召力量并毫无畏惧地迎接死亡。吴思敬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即使再富有,诗歌也不会显得多余;一个伟大的民族即使再贫穷,诗歌也不应当缺少。相较于西方惯于到教堂祈祷,中国人更愿意拿起笔用诗歌表达情愫,诗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是诗歌所赋有的一个光荣使命。
  在谈到诗人的基本素质时,吴思敬教授强调:“诗人应当是保有一颗童心的人,诗人应当是有博大爱情的人,诗人应当是自然之子,诗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俯视大地,诗人既要有独立的人格,又要有自由的心灵。”吴思敬教授相继列举艾青、陈寅恪等诗人的诗句进行讲解,他指出诗人应当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应当能够说出人们心中所想,但是笔下所无的事情,应当见微知著。他希望广大师生作为一个诗人,应当敢于在任何人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不要迎合流俗,不要弄虚作假,只有有了自由的心灵,才能有独立健全的人格,保持心灵的自由是诗的发现的一个先决条件,诗的发现也是对诗人心灵自由的一种实现。
  吴思敬教授的“心灵的自由与诗的发现”讲座以一种充满人文情怀和理性思考的方式剖析诗人们的内心世界,解读经典诗歌的深刻含义。在讲座中,吴思敬教授不时旁征博引,尽管年过古稀却仍能清晰地梳理诗人与心灵的关系,以独到见解和亲身经历讲述读诗、品诗、赏诗、用诗和写诗的基本方法,为广大学生立体式的展现一个诗人的精神面貌,并让学生们领略诗歌的别样魅力。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既是一部古老厚重的文化史,又是一卷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画,它是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独特文化符号。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的学生,我们理应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传统”二字,但它绝不是“现代”的对立物,而是应当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我们应有这样的自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融入学习和生活,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与活力。(龚培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