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5-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对话

    摘要:现代快报:研究汉代画像的几十年间,有没有特别震动您的事?张道一:20世纪60年代初,我看到有人在报纸上撰文,介绍河南出土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摘要:  《孔子见老子》这是最早看到的孔子见老子图,原石乾隆年间出土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现已剥蚀模糊。此系《金石索》木刻摹本。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

   期次:第1455期   

现代快报:研究汉代画像的几十年间,有没有特别震动您的事?

张道一:20世纪60年代初,我看到有人在报纸上撰文,介绍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上面所印的花纹是一只乌鸦站在枝头上,树下是一条仰头的狐狸。文章的作者说这是2000年前所表现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篇为《鸦与狐狸》———乌鸦偷了一块肉,站在一棵树上。狐狸从树下路过,花言巧语地称赞乌鸦。乌鸦嘴巴一张,肉便掉下来让狐狸吃了。

难道2000年前的汉朝人也知道这个寓言吗?我做了一番细致的考查。原来那是河南郑州出土的一块画像砖。画面中的乌鸦和狐狸,与伊索寓言的寓意截然不同,而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为西王母寻食的两个使者“三足乌”和“九尾狐”。三足乌是太阳的象征,九尾狐曾帮助治水有功的夏禹。汉画像石中三足乌和九尾狐的形象有很多,与伊索寓言毫无关系,明显是那位介绍者搞错了。

这件小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不仅在于数典而忘其祖,更可怕的是对于形象的比附,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对历史的无知,这样的治学方法必然会误入歧途。

现代快报:《孔子见老子》是您选在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画面非常复杂,您是怎么解读的?

张道一: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表现孔子见老子的很多。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发生,谁也不知道,后人是根据庄子的描述流传了这个故事。当时的孔子正是壮年,还不到四十岁,老子已是管理周室文档的老者。孔子谦虚好学,曾专程去拜访老子,为后人留下孔子见老子的美谈,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交流与沟通。

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这是古代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称作“贽”或“贽敬”。石刻画像的艺人可能不甚了解,就刻了一只鸟放在袖子里,待见面时举手作揖,小鸟也探出头来,引得外边的鸟儿围过来,有三只鸟在两人之间相聚,非常有趣。

另外,在孔子和老子见面时,中间有一个矮小的人,手中推着似车轮的东西,也有人说像扫帚。有人解释说这是老子派人清扫迎接孔子的路,也有人说这是七岁便为孔子师的神童项橐。

在孔门弟子中,最有趣的是子路的形象。他是孔子的学生,性急好勇,平常的打扮也与众不同,他喜欢将一根野鸡毛插在帽子上,腰间还挂一件雕刻的小猪。在关于“孔门弟子”的画像石中,子路常做出武者的姿态,有的工匠将他帽子上的那根野鸡毛刻成了一只大公鸡,腰上挂的雕刻的小猪刻成了一头真猪,活灵活现。

现代快报:您为什么一直出版普及类的图书?

张道一:我读中学时,就被“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感动,研究传统文化,一定要走普及的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给大众听,古为今用,从中借鉴,带来文化的启迪。现在很多古代的文化类书籍,缺少了现代语释。所以出版普及性的书是我的原则,要让老老少少都看得懂。 (本文转自《现代快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