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6-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乐党课:激情燃烧的岁月

   期次:第1458期   

6月9日晚,由校团委、艺术指导中心主办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东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党课在九龙湖校区举行。共青团江苏省委领导、东南大学全体校领导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师生代表等1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音乐党课以“唱响百年辉煌,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以“音乐党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通过独唱、合唱、管弦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合奏、歌舞、视频等方式,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融入其中,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庆祝建党百年营造浓厚氛围,用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凝聚起全校青年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来自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小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朗诵团,教工合唱团,退协春晖女教师合唱团,以及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吴健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团的近400名师生演职人员合力呈现了20个节目的精彩展示。此次音乐党课用优秀文化艺术宣传党的历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引导全校青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宁俊康)

 

序幕

 

管弦乐合奏:《第一交响曲》序曲“激情燃烧的岁月”

指挥:洪海军 首席:陈若筠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小交响乐团

 

第一篇章 筚路蓝缕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如火如荼的工农革命中,歌曲成为抒发人们战斗情怀最主要的艺术形式。1923年6月,中共三大作出决议,重新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作为 《新青年》主编的瞿秋白,在复刊号上刊登了他翻译的中文 《国际歌》。这首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创作的《国际歌》,采用进行曲体裁,音乐庄严雄伟、气势磅礴,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发出了奋勇向前的号召。1923年6月20日,中共“三大”最后一天,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刚学会的《国际歌》,“三大”就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从此,这首歌的激昂旋律一直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阔步走向胜利。

男声合唱:《国际歌》领唱:李智轩、彭子轩

演出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合唱团、吴健雄学院合唱团

“九一八”侵华事变后,东北沦陷。古城西安街头,拥塞着成千上万悲愤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同胞。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倾听着东北同胞们控诉“九一八”侵华日军的罪行,倾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国仇家恨在他胸中翻腾,难民们的哭泣在他脑海萦绕,决心打回老家去的呼唤在他心灵震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张寒晖以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运用家乡地方戏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一气呵成了这首如泣如诉、壮烈低回的歌曲《松花江上》。当时,这首震撼人心的歌曲迅速在东北军及难民中传唱开来,数万名官兵含泪的歌声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回荡,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男女声二重唱:《松花江上》演唱:朱怡霖、林禹东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

1934年至1936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转战14个省、25000里的征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将其中的10首谱成歌曲,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融合了各地区的民间曲调,汇成了一部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其中,歌曲《过雪山草地》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艰难的历程:高寒缺氧、沼泽泥潭、饥饿难耐……音乐运用二部曲式,第一部分开始以颤抖的弦乐充分展现雪山北风呼啸的刺骨凛冽,运用双簧管反映红军坚定的革命意志,之后音乐速度渐缓,一曲悠扬的竹笛声打破了沼泽地的静谧,人声展现出红军采食野草树根、点燃火把取暖的情景;第二部分男声领唱以宏伟辽阔的气势将音乐情绪带入旷达刚毅、雄壮豪迈,表达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男声独唱与合唱:《过雪山草地》

领唱:孙峻泽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沃土。华北告急!黄河告急!全中国告急!

1938年,刚刚奔赴延安的作曲家冼星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希望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祥地。

同年10月30日,青年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队从陕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奔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听到壶口发出的雷鸣般的咆哮,不禁被这自然奇观所震撼。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激荡着诗人的心弦。于是,他酝酿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这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在延安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后激动地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于是,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火苗的菜油灯下,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创作出了一部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它发出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怒吼,代表着保卫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如今,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艺术的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魂魄。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全曲采用齐唱、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同时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巧妙地隐喻了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势不可挡,营造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混声合唱:《保卫黄河》指挥:方 方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

20世纪20年代,以谢远定、吴光田等为代表的一批东大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满怀救国理想,积极传播革命真理,使东南大学成为南京地区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阵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革命的摇篮。“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校师生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做先锋、共赴国难。到解放战争时期,进步师生在我校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率先发起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四·一”爱国学生运动和“五·二〇”爱国民主运动,影响到全国60多个主要城市,形成了强有力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南京解放后,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我校学子积极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挺进祖国西南边疆,一批校友为建立和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下面一段视频,讲述的是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校友的故事。

视频:《纪念“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

 

第二篇章 砥砺前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正如喷薄欲出的朝阳冉冉升起,“三座大山”被推倒了,封建的桎梏被打碎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由衷的歌颂,也成为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作主的中国人民欢腾自豪、乐观奋进的时代情绪。民族管弦乐《翻身的日子》,融合了陕北民歌、山东吕剧、河北吹歌等地域性的民间音乐为素材,抒发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民族管弦乐合奏:《翻身的日子》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民乐团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涌现出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党,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国家进步与人民幸福新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歌曲则成为当时音乐文化创作的主要体裁,最为直接的时代传声筒。其中,《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借鉴进行曲体裁,在追求旋律的民族风格与韵味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聂耳在《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成功经验,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的祖国》,成为抒情歌曲的代表,其音调清新优美,抒情气质浓厚,抒发了中国人民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无比自豪和无限热爱的情感;《打起手鼓唱起歌》《敖包相会》等民歌风格的歌曲,赋予传统民歌以新的气质和生命,抒发了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这些歌曲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超越了时空,至今仍是中国人民抒发爱党爱国主义情愫的代表之作。

阿卡贝拉:《打起手鼓唱起歌》

演唱:伍 曌、梅逸涵、桂羽旋、周渝盛

表演:王乐言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

表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演唱:李宛烛、胡朗溪、陆星宇

混声合唱:《歌唱祖国》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

 

第三篇章:春潮澎湃

 

1978年12月,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次载入史册的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波澜壮阔的变革实践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对文艺政策进行必要调整,使文艺导向更科学、更精准,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指引下,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激活了文艺生产力,拓宽了创作题材,深化了创作主题,丰富了创作风格,开创了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在这一时期,艺术家更加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在创作中既努力做到旗帜鲜明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又充分施展审美才华,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新潮”音乐及新风格的形成使中国音乐呈现出新的景象。改革开放不仅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也谱写了通俗音乐文化与高雅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女声独唱:《春天的故事》

演唱:彭袁圆领舞:葛畅 杨子韬

演出单位:人文学院舞蹈团

改革开放歌曲联唱

男女声重唱:《东方之珠》;男声小合唱:《故乡的云》;女声合唱与混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演出单位: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大学生艺术团流行乐团、退协春晖女教师合唱团

1978 年 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那次会议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科学的春天”。如今,科学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花开满枝,硕果累累,科技发展给伟大祖国带来的变化欣欣向荣,地覆天翻。

东南大学的校园里走出了200多位两院院士,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黄纬禄、任新民、赵九章、朱光亚、钱骥这五位都曾在东大校园里求学。改革开放以来,东大人传承前辈科技报国的情怀,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中,述说着责任与担当,彰显出科技前沿的东大力量:从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的攻克,三峡工程600万立方米混凝土不开裂技术的突破,应用预应力技术解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施工难题;到航天、探月工程的技术参与,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北京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南海造岛、南极科考、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下一代网络和网络空间安全,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开发与突破,中国与世界的众多科技、建筑、文化、经济的闪耀辉煌都有东南大学散放的缕缕光芒。

接下来的这首诗所讴歌的人物是为南极科考事业贡献了自己一生的郝英立教授。2010年9月27日晨,郝英立在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观察站工作期间不幸因公殉职,他将47岁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科研的第一线,而陪伴他到最后一刻的是他的《南极科考工作笔记》……

原创诗朗诵:《惟有此身报国家》

朗诵:于濮歌 崔朋松 黄雅欣 龙 璇

(下转七版)

-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