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8-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门高阶暑期课:想学什么,学生自己选———建筑学院《艺术与媒介》暑期工作营

   期次:第1460期   作者:唐  瑭


陶艺课堂

  暑期工作营线上大评图集体照

最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杨柳一在课堂上做出了自己的“心头好”———两个造型别致的水滴形陶艺桶。 她巧妙地通过内外开洞处理, 使得桶与桶之间相互渗透、联通。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都能呈现出既和谐完整又各有特色的图画。 对于这件亲手制造的艺术品,杨柳一爱不释手……

 

什么课程如此有趣?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艺术与媒介》课是也! 杨柳一笑着说:“一方面,课程注重于动手能力,通过老师讲解, 自己做一些实用的器具, 很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对空间结构的领悟力。 同时,也增强了审美能力。 ”

 

《艺术与媒介》是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一门课程。 近年来,东南大学启动了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重塑了“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台并实施 《2020 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设立暑期和冬季学校,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科研、社会实践、国际学术交流、学术和人文讲座等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今年首次运行暑期学校, 是践行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的有益探索,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交流、获得丰富的学术滋养。

 

强化专业实践:“升级版”的美术课

 

为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精神, 建筑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将原短学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综合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工程实践、工作坊等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此, 建筑学院的老师们煞费苦心地探索课程改革。 在长学期《艺术与媒介》的基础上,开设暑期学校《艺术与媒介》工作营。 很多人可能对《艺术与媒介》比较陌生,但是说到老一辈建筑师都学习过的美术课,大家就很熟悉了。 其实,《艺术与媒介》,就是传统美术课的“升级版”。 因此,这门课还成为学校提升学生美育素养的一大 “秘密武器”。

 

《艺术与媒介》课程负责人,著名建筑学者、东南大 学 建 筑 学院 国 际 示 范学 院 教 授 顾大 庆 说 , 《 艺术与媒介》新课 程 改 变 了以 往 单 纯 强调 绘 画 技 能训练的传统,着 力 拓 展 学生的艺术视野, 训练学生的综合媒介运用能力和形式,以及空间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艺术与媒介》暑期工作营分为空间思维、形态的参数化方法、建筑图象、陶艺、生成艺术、互动装置制作 6 个模块,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真正实现了“想学什么,学生自己选”! 该课程在强化国际学术交流、融合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强大的授课教师团队

 

学校鼓励在暑期学校中开展短期国内外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 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作为一门中外联合教学课程,《艺术与媒介》 在加强国际交流方面做了很多 “实事”。 这门课的主讲人有校内和国内其他高校的老师,也不乏来自国外高校的老师。 通过《艺术与媒介》的课堂,东南大学的本科生们获得了近距离、 深层次向国外名师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了开阔视野。

 

自 2019 年以来,建筑学院连续三年邀请了 Vito Bertin、Pia Simmendinger 和 ToniSchade 三位外教分别主持参数艺术、 空间研究和建筑图像专题工作坊。 由本校教师主持生成艺术、 互动装置和陶艺专题工作坊。 这些工作坊涵盖了从手工制作到参数技术,从手绘作 图 到 数 字媒 介 的 广 泛课题。 此外,建 筑 学 院 还举办了《艺术与媒介》线上公 开 系 列 讲座,受到校内外 师 生 的 热烈 响 应 和 参与。

 

教授《空间 思 维 》 的Pia Simmendinger 教授,曾任教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学院,著有《From City to House: A Design Theory》一书,她既是建筑师又是艺术家, 始终在探索建筑观念发现的艺术可能性。

 

教授 《形态的参数化方法》 的 VitoBertin 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退休教授,现任职浙江大学,他出版了《杠作:一个原理,多种形式》《空间、建构与设计》等多部著作, 他还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等国际大展。

 

教授《建筑图象》的 Toni Schade 教授,是列支敦士登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师,也是一位建筑摄影师。 Toni 老师致力超越商业 3D 美学的独立视觉概念的发展。 他曾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 参加荷兰鹿特丹建筑双年展。 作品涉及摄影、建筑图像、家具设计等多个领域。

 

以《空间思维》课程为例,空间思维是建筑师的核心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筑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教授这种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艺术。 艺术使人们能够以不同的、多样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来体验空间。 通过艺术,开辟了仅凭建筑学科本身无法提供的新可能。

 

课程的目的是理解空间的定义, 培养空间想象力,并能够识别不同空间布局的重叠关系。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玩转空间的复杂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是在当代艺术背景下阐述实操概貌的几次理论讲授。

 

陶艺课授课教师曾琼已经从教 30 年, 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 他介绍,实现空间结构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手绘、计算机建模等等,但是用陶艺的方式实现,往往是最方便的。 用曾琼的话说:“做得不好,就推倒重来,很方便。 ”以往建筑学院是没有《陶艺》这门课的,只是在美术课上零星安排几节陶艺课。 现在在暑期开设这门课, 让同学们有时间心无旁骛地学习并实践,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授 《互动装置制作》 课程的教师李力、唐芃、李飚等老师介绍,这门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建筑图像课程校内教师张蕾说,Toni的这门课信息量很大, 成果需要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学生受益匪浅,她本人也很受启发。

 

为了上好课,三位外教以及顾大庆、沈颖、张蕾、朱丹、赵军、曾琼、陆斌、彭冀、李飚、李力、华好、蓝祥启等老师都提前很久备课、做好各种课前准备。

 

融合创新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受益

 

学校鼓励在暑期学校中通过 SRTP 项目、课外研学讲座、学科竞赛、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为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创业园区,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更大空间。

 

在这一方面,《艺术与媒介》 课程也是个妥妥的“模范生”。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 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课程中的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开阔了思路, 提升了动手能力。

 

本科生罗潮波说,通过《建筑图象》这门课开拓了自己的思路。 教授告诉同学们,在设计一个医院的过程中, 在考虑建筑本身之外,还要增加一些故事的元素。 比如,母子的画面,患者和医生交流的画面等等,让建筑设计更温情、更接地气。

 

本科生池麦说, 空间思维课是对大一设计课的延伸。 这门课常用的材料是石膏和水彩,特别神奇是,石膏不仅可以加水,还可以加红酒、绿茶等不同的液体,对他们进行混合和搅拌, 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把红酒加进石膏里,会产生一些颗粒, 用它作为原料做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很复古的,像一个老古董。 池麦坦言,通过这门课, 自己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顾大庆说, 今年的艺术与媒介暑期工作营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丰富的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线上加线下的中外联合教学模式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艺术与媒介》 课程今后会继续致力于设计课紧密结合, 让艺术思维驱动设计创新。 授课团队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艺术与媒介》这门课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今后将根据师生反馈,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力争做到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