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11-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上接一版)界首条350公里时速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空调系统,支持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发展。芯片还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智

  • 钟山的秋天

    摘要:我走过的地方不多,见识也很浅薄,却固执地认为,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 在一众都市之中,南京最是温情而厚重。南京很

  • 图片新闻

    摘要:1951年《交流电机》

  • 东南大学全国优秀教材———《电机学》

    摘要:吴大榕教授(1912年-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及其相关院校筹建组

放大 缩小 默认

钟山的秋天

   期次:第1464期   作者:王子恒

我走过的地方不多,见识也很浅薄,却固执地认为,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

 

在一众都市之中, 南京最是温情而厚重。南京很老,和西安、洛阳等同为旧都,千载文枢,六朝金粉;百年风雨,饱经沧桑。 南京也很新,摩天大厦不断拔地而起,人稍微走得慢点就追不上它的脚步。 能够将新与旧、老与壮完美统一的城市似乎并不多,南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闲来有空,挑一个爽朗的秋日晴空,登上鼓楼公园,一览紫峰大厦与红墙绿瓦交相辉映,你就能领略到我说的魅力。

 

秋天除了可以登上鼓楼公园看飞檐和蓝天,还可以徒步钟山,看漫山遍野的五彩斑斓。中山陵的盛景自不必说,去音乐台,去流徽榭,去美龄宫,哪一处不是一等一的景致? 尤其是美龄宫,被高大的法桐包围着,从高空俯瞰,法桐们连成一条项链,而美龄宫就是项链上夺目的宝石。 这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旧居,如今虽然人去楼空,却不曾冷清,它每天都迎来成千上万个慕名的游客, 静静地接受他们的赞叹,向飞鸟和群山炫耀自己的美貌。

 

钟山上除了睡着孙先生,还另有一座明孝陵,这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 在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赶走了建文皇帝,被人簇拥着住进了皇城;又过了不久,被人簇拥着迁都去了北京。 这里只剩下朱元璋夫妻在短暂的喧嚣之后,聆听无尽的孤寂。 如果来逛明孝陵,一定要在仲秋,也就是 10 月中旬左右,这时候正是一年中最奇幻的季节。 银杏满树满地流淌着金黄,树叶似火烧般通红起来,法桐树在空中搭起一团团金灿灿的云朵;乌桕、榉树都穿了一身彩衣。 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树儿,花儿,草儿一齐变了单调的绿色,他们热烈、奔涌、绽放,将600 米长的孝陵神道裹成了恍如隔世的仙境。树叶纷纷落在了神道旁巍峨矗立的石像上,石像不动声色。它们没有感动,也不会伤心。它们在此守候了六百年,这六百年里,它们见过太多的诞生和死亡。 有顽皮的孩子骑到它们身上,又被大人拽下,我上前摸了摸,石像仿佛有了些热量。

 

走过神道,便是帝陵的宫墙,红墙绿瓦,和故宫的一样。 一直向里,迈过明朝的地砖,迈过清帝的御碑,迈过新中国成立后新修的石阶,就走到了地宫的入口前。这里不曾被打扰,万籁俱寂,只能仰望和追想。 帝陵前面是梅花山,若是二三月来,逢得满山梅开,梅雪交杂,一定更是一番盛景。又听说如今梅花山养了梅花鹿,和大火的日本奈良梅花鹿一样,更想去喂喂鹿了。

 

钟山上有一座特别的寺庙,名叫灵谷寺。它始建于梁武帝时期,几经毁坏又几次重建。说它特别是因为现在的灵谷寺,其实是 1928 年建成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原来的灵谷寺迁至东侧的龙神庙,如今都在灵谷景区之内。灵谷寺依山而建,圈地极大,佛寺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如今生活安逸,寺庙的香火也很鼎盛,时常有法事,很是热闹。寺里僧人收养了几只流浪的小猫,猫儿野性很大,可是我伸手去摸,它却不抓我,只是低着头呼噜噜地叫着。灵谷寺的素鸡向来出名。 我认为不必去寺庙里商人开的素斋店, 去佛堂下的厨房里吃上一碗僧人们常吃的素面,只消花上十块钱,更为实惠。 一碗面只给一块素鸡,让人舍不得大快朵颐,像吃茶一般细细品味,方能不负这样的美味。

 

去灵谷寺的时候,天阴沉沉的,纪念国民革命军的无梁殿更显压抑逼仄。 可是当我从后门出来的时候,却豁然明亮,古树斑斓绚丽,许多鸟儿在枝头跳跃,跳得树果飒飒落下,让我以为下起了雨,我在雨中漫步,或许这就是禅意。 不过在登上灵谷塔的时候, 雨还是实实在在地落了下来,而且是狂风暴雨。一路狂奔进灵谷塔躲雨, 塔内没有电灯, 塔壁布满革命军有关的碑刻,在风雨的伴奏下向我们缓缓倾诉。 塔很高,高得我记不清有多少层。我站在塔顶,看见风怒号着,裹挟着雨、压倒着树,树波浪似滚动起来;雨被揉碎成了烟,在树上,在山腰升腾着,飘散着。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 我生活在房子里,但那一刻我觉得我应该生活在自然里, 关上门窗,人永远也感受不到自然有多么震撼。

 

等到雨消云散,天色已是傍晚,听说灵谷寺的萤火虫很多,秋天怕是见不着了。从西边下山,循着南京纵深的法桐大道,不远就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这座古老的校园,曾是三国时东吴太学、 六朝时建康太学和明朝国子监的所在地,亦是民国时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四牌楼”乃当年国子监的南大门,鼎盛之际,南大门外曾有四座两两相对的牌坊,学风浓郁,人才辈出。 也因此,学校门前那条街,被骄傲地称为“成贤街”。 秋天的东大,秋池青碧,梧叶飘黄,令人怀想起那些早已消逝却又永不消散的慷慨风流,它们随着时光漫漶成墙角苍翠的青苔, 抑或石壁上斑驳的印痕,为今日的校园添上了一丝别样的厚重。 西北角的六朝松已垂垂老矣, 但是在万木肃杀的秋日,它却仍顶着一头绿冠;它低垂着,又努力地向前伸展着,宣示着它延绵 1600 余年的活力。仰望着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故去的王步高先生为东大写的校歌:“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 ”斯人未远,古松长青。 这份独属于东大的历史,亦是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期冀,且把这秋色,折叠成一枚书签,夹藏进深深的记忆里。

 

秋天到了, 南京的法桐一定又满城浪漫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