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责愈发清晰,职业素质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已然成为陪伴高校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政工作队伍也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1950年10月下发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由此,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开启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之路,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之一。
20世纪 50年代初,为适应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需要,巩固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学校贯彻国家相关指示,设立了政治辅导员。他们以组织全校政治理论学习和师生政治生活为主要工作内容,负责学生的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61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在班级设立政治辅导员、在年级设立级主任(1962年起改为年级政治辅导员,主要由业务教师兼任,后来主要由党政干部兼任),在做好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从定时下班级工作到实行与学生“四同”,辅导员在实践中积极调整工作方法,逐渐适应身份转换,不断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并探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工作方法,即政治辅导员集中收集班级情况、学生意见,对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项及时处理,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项及时上传下达,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事务抓好思想教育,做到“上下有归口、件件有落实”。时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刘雪初老师指出,政治辅导员让“领导深入了,群众便利了,问题解决得及时了,对培养学生有很大好处”。原南京工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袁仁泰老师也在回忆中提到,政治辅导员工作制度实行短短半年就初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院(校)副书记—系(学院)副书记—年级辅导员+团总支 (委)书记—班主任+班委团支部”的学生工作架构,学校政治工作的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夯实。随着制度层面的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发展中,职责更加明晰,对学生培养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质量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世界潮流百花齐放,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但在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同时,高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地位不牢固、发展滞后等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原有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已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为了切实解决学生工作队伍人手不足与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提升学校在新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1985年,在时任院党委副书记杨泳沂老师和时任党委学工部部长袁仁泰老师的推动下,学校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首次选拔部分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考虑到对于这批本科毕业生个人而言,无论是将来回归专业,还是“跨界”思政或管理等,都要有充足的知识、更高的学历层次,并且对于学生工作队伍整体而言,辅导员学历层次提升也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更好的发展,因此,这批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两年并经考核合格后,将保送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此后,学校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并逐步完善选拔程序。该计划取名为“流动助教”,意指工作两年之后保送读研为“流动”,本科毕业为“助教”。“流动助教”的选聘是应对新形势下实际育人需求的新探索、新实践,充实了学生线工作队伍,并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并逐渐发展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对学生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需要更多优秀模范引领前行。“流动助教”这项制度取得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流动助教”的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通过“优中选优”选拔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党员毕业生担任流动助教,作为教育、引导学生的主要力量,对学校当时的学生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时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兼辅导员胡凌云老师回忆起当时辅导员尤其是流动助教的工作,提到辅导员的角色非常重要,在那段时间里是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中坚力量,而这靠的就是辅导员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及平时的努力工作。
流动助教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没有沟通障碍。他们对工作有激情、有想法,对学生有爱心、有方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共同相处、共同进步,陪伴同学们锻炼、生活与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引领作用。胡凌云老师回忆:“通过流动助教制度选拔出的辅导员,都是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必须是党员、学生干部,政治过硬,同时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都要强。”这样的素质要求也推动了流动助教选拔推荐的程序越来越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最初一两年的选拔方式是组织推荐,条件包括学习成绩优良、是学生党员以及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等,以保证其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继而选拔标准提升为党员、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与成绩优秀相结合;从必须符合当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资格,到后来进一步提高至必须取得当年推免资格,在辅导员工作期间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读研。
对当时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从自身发展来看,国家各行各业急切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本科毕业生的首选大多也并非留校和升学,而是参加工作,因此流动助教的选拔并非易事。为了把这项工作越做越好,学校建立了推荐选拔制度并不断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并将流动助教的培育工作列入学校与各院系学生工作的议事日程。各院系从低年级开始就主动育苗选苗,有意识地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结合党建工作和各种学生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胡凌云老师曾说过:“讲奉献可以对少数人讲、短时间讲,制定政策则要说清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要一开始就说清楚。”胡凌云老师的话充分展现了流动助教这一制度设立的长远考虑和培育青年干部的初心。袁仁泰老师对于早期流动助教的选拔细节也记忆犹新:“最早几批的流动助教,我们都是有针对性的。当时学生组织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选拔目标主要集中于班级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一个基层班级班长,是要做好整个班级班风培养的;一个团支部大家思想怎么样,则取决于团支部书记带得怎么样。这种在具体工作中做出成绩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
通过流动助教制度选拔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和专业学习等方面都表现优秀。但从学生到辅导员身份的转变,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此,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安排了相应的培训,帮助年轻的流动助教尽快转变身份、适应角色。除了组织常规的培训,学工部还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担任流动助教的“师傅”,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经验传承,帮助流动助教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时至今日,“传帮带”制度依然是东南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的优良传统,新入职的年轻辅导员都会拥有一位优秀可亲的“辅导员师傅”。此外,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体系等方面,对流动助教的培训也不断与时俱进。对于新上岗的辅导员,除了岗前培训、新老辅导员 “传帮带”,以及后续常规的系统培训以外,党委学工部自2021年开始,开展新任辅导员岗前实训营培训。培训聚焦新任辅导员岗前第一课,强化思想引领,树牢“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优秀的人培养优秀的人”的理念,牢牢把握辅导员职业生涯开端的关键点,围绕辅导员的核心工作,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角色,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赋能储能。东南大学学生工作的优秀传统和先进经验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工人中传承发扬。
流动助教制度创立至今已近40年,流动助教辅导员始终是东南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影响和激励着一批批年轻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流动助教制度的名称也在变化,从“流动助教计划”到“免试研究生担任辅导员计划”,再到“优秀推免生担任兼职辅导员计划”等,但其内核与初心始终不变,始终以为学校、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领军人才为根本方向,以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促进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为目标,推动辅导员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年轻优秀的流动助教与文脉悠久的东南大学相互成就———流动助教为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两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也为他们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将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锻炼出的经验与品格带到日后的工作实践里,用勤奋、负责、协作、笃行、奉献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中有的继续留在校园,长期深耕在学生工作一线,或者回归到教学与科研中,成为学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学校领导或学科骨干等;有的离开母校,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东大人坚实的脚步;有的立足专业、深入社会,在接续奋斗和不断探索中开创一番事业……无论他们做什么选择、在什么岗位,辅导员工作给他们留下的人生烙印与宝贵财富都将伴随他们一生,助力他们向领军人才的目标不断迈进。过去,一批批的流动助教从学生中走来,向岗位上走去,为学校学生工作发挥自己的力量;未来,优秀推免生担任兼职辅导员计划仍将继续为学校学生工作做出贡献,为学校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业务骨干队伍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基础,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东南大学培养出的领军人才。
光阴如白驹过隙,对于流动助教而言,两年的工作时间转瞬即逝。但就是这一个又一个两年、一届又一届的流动助教,用青春之激情、昂扬、奋进和奉献,守护着、引导着学生们的成长,在东大学子的青春画册中留下印迹———或许是片星火,或许是点微光。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学生们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在不经意间回望青春岁月时,这一点光亮会唤醒他们对母校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也将引领他们在接续奋斗、止于至善的道路上勇毅前行。流动助教群体的青春热情、育人初心和无私奉献,也会永远留在六朝松下、九曲桥旁,写在东南大学学生工作的书页里,成为东大学子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
(本文选自《你的青春我做伴———东南大学流动助教风采纪实》,东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