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4-11-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青春写作的无限可能

—《青春》45周年青年作家园林文学沙龙活动举办

   期次:第1532期   作者:张范姝  陆 萱



近日,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图书馆主办,南京出版社、《青春》杂志社、东南大学团委文体部承办,东南大学总务处协办的“青春写作的无限可能———园林文学沙龙” 活动在九龙湖校区举办。 年轻的诗歌、小说、散文作者们和东大师友相会在梅园香海堂, 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青年写作的相关话题。当天沙龙之后, 青年写作者们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老师的带领下, 参观了李文正图书馆并阅览了馆藏书籍。 曹韵、莫子白、惊竹娇还将自己出版的图书赠予图书馆。《青春》杂志社与东南大学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青春》45 周年系列活动也落地东南大学。今年 3 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东南大学主办,联合《青春》杂志社举办的“诗歌里的长江”诗文分享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春》刊物上也不乏东大人的身影,比如东南大学东南风文学社同学们的诗歌,白洛洛、赛德·卡里克、沈汶轩等留学生的作品,等等,充分展现出东大人的青春故事。人文学院的倪若鸿同学还凭《单向街》获第九届“青春文学奖”小说奖。 一批东大学子与各地高校学子,乘着青春之风,书写青年人的文学。致敬青春写作风向标1979 年,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 《 青春 》 创刊号 以 《 当你拿起笔》为题,连续多期发表创作谈,指导和鼓励青年写作者拿起手中的笔,大胆表达自我。

 

45 年后,《青春》仍秉持着“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 用优秀作品鼓舞人” 的办刊宗旨,甘当文学的第一级阶梯。

 

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雅平说, 自己永远都记得《青春》2020 年第 3 期,那是自己第一次以个人的名义发表作品, 虽然只有一首诗歌, 但也足以让当时在读本科的她激动和欣喜。

 

青年诗歌作者惊竹娇说:“我就是 《青春》 全面改版为大学生文学期刊之后的受益者,在此之前,我只是自己埋头写,根本想不到之后还能办自己的诗歌分享会。 或许未来的文学大家, 就藏在今天的观众之中。 ”

 

南京传媒学院陈希元说, 自己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在《青春》。 之前总是会担心写出来没人看, 但发表之后自己的心态就变了, 青年写作的第一要义不是你写得有多么多么好,而是要敢于表达,敢于去直视自己的内心。 只要能把自己想要诉说的内容用最清澈的笔法写出来, 完成自己的创作就可以了。

 

青年诗歌作者曹韵说:“我更愿意把写作者的创作宇宙比作一个‘果壳’,它虽然是个虚拟的存在, 但也是每个作者现实生活的投射。 每个作者都是自己‘果壳’里的宇宙之王。”同时,曹韵还建议,《青春》杂志在顺应时代需求, 做好大学生文学期刊的同时,也要重视作者集群的力量,探索青春写作者的无限可能。书写贴近当下的青春故事现在, 我们正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也有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理应接过青春写作的接力棒,去塑造属于我们的文学世界。

 

河南师范大学向珈乐说, 文学是生活的可能性, 书写当下离不开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取材, 但写作并不是在屋里默默等待, 需要我们慢慢填充贴近自己生活的细节和场景。

 

北京大学姆斯说, 自己的创作更多关注新方式和新体验, 时常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 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建立审美体系和敏感度。

 

香港都会大学付炜说:“相比较而言,我们年轻人的生活阅历较少, 但阅读可以弥补这一点。 好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 写作时需要关注几个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事物、我们未曾谋面的另一种生活……这都是值得我们去书写和记录的。 ”

 

当然,年轻的作者们也会有写作的瓶颈期, 青年诗歌作者莫子白说:“如果没有灵感,就不要强逼自己去写。 让自己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把自己投入生活之中,或者去看一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要灰心,坚持自己的写作道路就好。 ”

 

青年诗歌作者废话王阿姨说:“我的创作理念一直是‘把生活里的废话,统统开成喇叭花’,就是要关注当下、勇敢表达。 ”

 

南京师范大学吕雨茉说:“我并不害怕模仿前人的作品,这也是一种练笔的方式,但还是当下的作品能带给我们更多, 我们从中学习到的内容和形式, 都会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源泉和动力。 ”

(本文图片摄影 胡文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