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5-01-01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东南大学报的情谊

   期次:第1534期   作者:刘道镛

我与《东南大学报》(以下简称东大报)相依相伴,一路走来,已经50多个春秋了,由此结下了深情厚谊。下面我想把犹存脑际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作一回忆,以抒发内心衷情。

 

我与东大报的情怀。2024年11月1日晚,东大报老师把刊登有我“难忘的一周”文章的报纸送到我家,当时的场景让我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篇文章讲的是2024年9月中旬,我因安装的心脏起搏器已经到期,需要更换,于是入住中大医院,一周时间的生活使我感慨不已、难以忘怀。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把这一周的经历做了回顾。该文内容主要讲了三个“心”:一是感恩:医者仁心;二是给予:表达爱心;三是交流:彼此倾心。以此表达我对东大报的情怀。

 

历史回顾。“我在东大50年”一文讲了四个问题:(一)因缘际会·我与东大有情缘。这是陈述我是怎样调入东大,成为东大人的。我自1972年初调入东大至今已50年有余,我人生的大半辈子是在东大度过的,作为一名东大人,东大对我有恩,我对东大有情,“恩情”成了我与东大不可割舍的精神纽带。(二)文科起程·而今迈步从头越。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国人的头脑,也催生了东大的转型升级,发展文科势在必行。(三)事业坚守·择一业终一生。主要是讲我人生历程的三次选择:一是1956年4月4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有了组织依靠;二是1960年由学习经济学转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有了精神依归;三是1963年起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使我有了事业依托。这三次选择有三个关键词:“党”“马克思主义”“教师”,三者合一,就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教师,这一身份标识决定了我必须履职尽责,对“党”忠,忠贞不渝;对“马”诚,诚信不移;对“教”勤,勤勉不怠。这成了我今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追求和行动。(四)止于至善·东大精神的传承。“止于至善”是东大的校训,也是东大人的实际行动。

 

见贤思齐。这是我在哲学与科学系建系40周年校友联谊会的发言,刊登在2019年1月1日东大报上的题为“哲学与科学:同生共长,东大气派显辉煌”。其内容是三个“名”:系名、人名、派名。第一个“名”,在全国高校中,凡是哲学专业的,一般都称哲学系,唯独40年前的南工起名为哲学与科学系,可谓睿智之举。这个人是谁?这就引出第二个“名”,他的名字就是萧焜焘。萧先生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学有造诣的人才。萧先生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深知“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鉴于当时的南工以工科为主体的校情,更需要哲学智慧的滋润,在时任校长钱钟韩院士支持下,在全校开展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全国高校该领域的先行者。我有幸聆听萧先生的教诲,并随堂听他讲课,受益良多,由衷敬佩,力争向他看齐。对于第三个“名”,鉴于哲学与科学系是在东大环境中孕育生长的,还在于它承接着1920年设立东大哲学系的传统,深深打上东大烙印,显示出鲜明的东大气派,因此把它称作“派名”亦无不可。以上三个“名”,打个比喻,第一个“名”好比种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说“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第二个“名”是播种人,选好种子固然不易,而播好种子,精心培育,使之茁壮成长更为艰巨。第三个“名”是开花结果,果实累累,方名实相称。

 

后生可畏。这是刊登在2018年11月30日的东大报上的题为“亲人回家感怀”的发言,我说今天参加1978年级马列师资班入学40周年,我的第一感觉是“亲人回家”。这一次你们聚会,同学们意气风发,此时此刻,我的感受,一是亲切,二是自豪。亲切,是你们又回家来了。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是个多么温馨的词啊!它是我们根脉所系、情感所依。我们除了有养育自己的小家以及由无数小家所组成的大家即国家,还有一个家就是母校。这是什么家?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学”,所以彼此叫“同学”。《论语·学而》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在这个家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结下了纯真的友情。自豪,不仅是你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更因为你们的行为举止、人格风范为东大树立了一个榜样,使我对你们可畏又可爱。

 

精神推动力。两篇报道文章,一是刊登在1988年9月30日由东大报记者阿炎所写的“那一份真诚——记省教学质量一等奖获得者刘道镛副教授”。该文主要是写“信念·热诚·使命”。这次获奖是对我们的鼓励,要把它作为新的起点,争取做得更好。二是由宋业春老师编写的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1日题为“用一辈子做党的马克思主义教师——记东南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道镛”。该文分为三部分,一是把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教给学生;二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三是教书育人是一生的事业。总之,以上两文我要把它作为精神推动力,激励我不断前行。

 

深情厚谊的柔性。综合以上内容,其体现出我与东大报之间的深厚情谊,既有张力,又有柔性,进而拓宽我与东大报之间的前行道路。为此我要继续保持与东大报的联系,以使我从中汲取更多能量,不愧为东大报的忠实读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