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深圳、河南等校地合作,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3个创新主体正式揭牌,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爱斯维尔、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深化战略合作,与敦煌研究院、西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18.东南大学“大先生”再获殊荣,紫金山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获评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大师齐康获颁艾特奖“终身成就奖”。缪昌文和刘加平两位院士领衔的“苏博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创新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院士获得本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揭晓,王建国院士、陈薇教授领衔的项目荣获杰出项目奖和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宋爱国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罗军舟教授荣获202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在第28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依托东南大学联合共建的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获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刘斯扬、温广辉两位青年学者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6位东大人当选IEEE Fellow
12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了2025年IEEE Fellow名单,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永明、许威和曾勇入选。数学学院1993级硕士校友朱宏图、自动化学院1997级本科和2001级硕士校友秦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1997级本科校友徐蓁同时当选。
20.东南大学人才工作“一号工程”深入落实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坚持学科规划牵引,高质量做好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学校以 “乘势而上开新局扬帆起航再出发”为主题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联合主办2024“南京人才日”活动,专题部署“一号工程”人才工作,举行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2024年,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96人,创历史新高。学校在站博士后超1200人,创历史新高,位列全省第一。
21.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东南大学联合举办2024年中美首场高水平大学“夏校”
2024年,学校积极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层次、多方位、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攀升。学校与牛津大学、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签署各类协议共41件,深化拓展了与加州大学、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蒙纳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新布朗斯威克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等交流与合作。
5月30日-6月9日,东南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南京联合举办2024年中美首场高水平大学“夏校”,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45位师生及东南大学50余位师生参与活动。活动期间,夏校师生们参与了“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南京展览和“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展开研学。
22.东南大学认真做好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
学校坚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资源优势,对云南省南华县持续开展定点帮扶。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校长黄如先后带队赴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调研定点帮扶工作。完成15个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彝绣文化驿站,校友捐赠智能书法教学平台、农村水网数字化系统等投入实施。学校申报的案例《高质量推进法治精准帮扶,助力南华建成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县》《安心源放心水,保民生润民心》分别获评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创新试验典型项目。此外,学校深入对西藏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新疆第二医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展开对口支援。
23.东南大学加快构建一流大学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精神品质
学校深度涵育一流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召开两次文化强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统筹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工作。打造“至善亭”等校园文化新地标,并创作《至善亭记》,凝练学校止于至善精神内核。举办“文化遗产进校园——敦煌·彝绣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启动 “东南大学教育教学思想集锦汇编”工作,举办首届 “学术报国,丹青载道——赵军·东南大学科学家人物肖像绘画作品展”,打造“梧桐文化节”“印象梅庵·花间课堂”等美育品牌,“东南大学最有文化的梧桐”IP深入人心,学校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24.东南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景观日臻完善
学校以实际行动落实“生为首位”,加快品质校园建设。2024年,九龙湖校区新地标梅园建成使用、人文社科科研楼竣工交付,校内第一个集国内、国际学生宿舍,学生社区,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学生宿舍综合体项目——兰园宿舍主体结构封顶,校内迄今最大的单体建筑项目工科综合科研大楼开工建设,学生宿舍、教室、实验室改造顺利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景观日臻完善。
(元旦前夕,2024年东南大学十大新闻候选条目已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上接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