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探索无止境,唯有求索与创新方能拓展未知边界。我已在东南大学学习生活将近 9 年光阴,这是我人生中难忘又深刻的时光,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现在的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合成分子铁电材料,为智能材料开发提供战略性设计思路;参加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积极推动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的产学研转化;参与校内外分享活动,将基础学科的研究热情传递给大家。 从少年时光到青年岁月,从理论研究到应用创新,从一棵树的成长到带动一片森林的茂密,我希望少年时播下的科技报国种子,能早日生根、发芽、成荫,为国家科技突围贡献先行力量。
少年立志,坚守基础学科报国初心
在我年幼时,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在中国卫星和导弹发射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父亲身着防静电服早出晚归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科研”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 随着“强基计划”“理科计划”的落地与实践,基础学科研究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决心坚持自己的初心,立志科技报国。 这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道路,但我无怨无悔,一往无前。
潜心问道,挑战分子铁电技术壁垒
在本科期间, 我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铁电化学” 提出者熊仁根教授所作的演讲报告, 从此对铁电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领跑”分子铁电研究的熊仁根院士团队、游雨蒙教授课题组。 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基石。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研究新型分子铁电材料并探索其在柔性智能器件中的应用,同时开始备战“挑战杯”竞赛。 在数个月的时间里,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始终没有合成出具有优异铁电性能的晶体。 在无数次失败后,我开始怀疑本科生是否真的有能力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 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将科研坚持到底。 几年时间我几乎未出学校,经常实验、修改材料到凌晨, 累了就在实验室凳子上短暂地休息。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能利用的时间是无限的。 ”在数次试验后,我终于合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 并以第一完成人斩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敢为人先,勇攀分子铁电领域高峰
在此之后,我丝毫不敢懈怠,积极参加Asia Light Conference、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大会等学术会议,作会议报告并获最佳墙报奖;率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从几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及长三角论坛创新实践之星等。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5 项科研项目,并参与课题组多项纵向课题研究, 已发表了 19 篇 SCI 学术论文,其中 8 篇以一作或共一身份发表在Nat.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国际顶级期刊上, 其中 1 篇当选封面文章;此外,我将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综述发表在中国卓越期刊《科学通报》上;申请 4 项国家发明专利,积极推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学研转化。 用成绩证明,我国在分子铁电体方面的研究已经位于世界前列。
薪火相传,让更多同龄人爱上科研
我深知“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才能携手并进、攻坚克难。 作为一名“斜杠青年”,在实验室以外的舞台上我也同样在努力完成从“我”到“我们”的使命传承。 做好“集体同行者”, 我作为班长助力班级获得省先进班集体, 曾任创新试点团支部团支书等 10 余项学生工作任职;成为“科创助力者”,积极分享科研经验与实用技巧,协助指导新一届竞赛团队以及科研项目;担当“理想播种者”,我参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 青创梦想博士生团等校内外 30 余场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作为“公益奋进者”,在国省校级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我的身影,希望在更多地方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也十分荣幸曾作为在校生代表在东南大学开学典礼发言, 在新华日报、江苏新闻广播、江宁共青团等媒体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与青春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中讲到:“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多年来,东南大学团队辛勤耕耘, 让中国铁电化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也深刻体会到, 科研不仅是探索未知的旅程,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 未来,我将努力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浪潮之中,为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的突破、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熊昱安,男,汉族,1998 年生,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 2016 级本科生,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2020 级博士生。 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省三好学生、东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