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设计 IP 滨小灵

少年视角的 AI 冰雕形象

项目部分文创设计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的寒冰之地,一群技艺高超的冰雕匠人发现了一块蕴含古老智慧的冰晶, 他们将此雕刻为了一位非遗守护者———冰雕精灵“滨小灵”。 这位精灵凭借“记录”与“创造”两大天赋,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非遗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手艺得了一种“透明化”的怪病,任凭大众呼喊寻觅,它们却依然慢慢褪色。 寒假里,为寻找非遗传承的改革良方,东南大学“生生不‘锡’”实践团携手 IP“滨小灵”踏上了数智传承的时代之路……
它是冰雕精灵“滨小灵”,也是东南大学“生生不‘锡’”实践团队的原创实践 IP。在寒假的实践过程中, 滨小灵与团队一起立足于少年、青年、传承三大视角,全力探寻非遗文化重焕生机的实践路径。
数字绘制,冰雪奇缘:探寻少年视角下的冰雕艺术
2024 年 12 月,团队与校研支团成员吴金浩取得联系, 通过与新疆一五零团中学小朋友们的书信交流, 团队介绍了我国非遗传承的基本情况与冰雕艺术。
在书信中,团队邀请孩子们描绘他们心中的冰雕形象, 探寻了少年视角下的冰雕形象,借助字节跳动火山方舟平台的 AI 模型技术, 团队将少年想象转化为生动的冰雕图片。 经过线上交流与总结,孩童视角下的冰雕艺术被赋予了独特的温度———它们是“发光的,能映照出温暖与希望的”。
青春启航,遥望传承:探寻青年视角下的冰雕非遗
2025 年 1 月, 团队走进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中学,开展了有关“非遗传承与时代难点”的文化宣讲。 活动中,团队成员王胥钢向班级同学介绍了 AI 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价值, 并邀请他们写下想要描绘的冰雕。
最终,团队共计收集了 55 份关于青年视角下冰雕艺术描述。 经过文字整理分类,青年愿景主要体现了三大主题: 对学业有成的期盼、 对书外世界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冰雪记忆,共谋新路:探寻传承视角下的非遗传承新路径在初步的调研工作告一段落后, 团队前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实地考察, 在体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冰雪魅力的同时,团队在“万物皆可冰雕”中感受了冰雕非遗拥抱时代、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考察感悟后,团队成员刘昊阳向冰雕体验区的 2 位冰雕老师交流学习。在近距离感受冰雕切割、打磨工艺的同时,团队了解到冰雕的传承逻辑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通过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产业拓展,冰雕非遗实现了长久的活态发展,叩响了“传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时代之音。
团队就之前的 AI 生成图与老师进行了讨论。冰雕老师表示,AI 图片具备捕捉青年愿景和时代热题的基础能力, 从冰雕创作的角度看,AI 可以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通过方向可控的模型训练,AI 绘制甚至可以作为冰雕设计的直接参考,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非遗智汇,数智引航:探寻 AI 技术在非遗传承的推广要领
在冰雕非遗考察交流后, 团队走进扬州非遗珍宝馆, 通过与金银细工、 雕版印刷、玉雕、漆器等 10 多种非遗的近距离接触, 团队对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
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国培老师。 团队成员王胥钢向曹老师介绍了此前开发的 AI 架构,共同探讨了该模式对于我国非遗传承的应用前景。曹国培老师对 AI 助力非遗的实践思路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强调,非遗文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化, 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正是其出新出彩的必经之路。实践成果:在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和反复打磨后,团队总结了前期工作经验,借助字节跳动火山方舟的技术支持, 团队成功训练出了一种具备时代视角的 AI 模型架构。
团队围绕实践过程, 设计了三款以数智冰雕为主题的 IP 形象“滨小灵”,分别对应实践中少年、青年、传承三大视角,滨小灵的透明冰晶身体象征文化的纯粹与可塑性, 象征着每一代非遗传承人都在雕刻着新时代的新故事。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 团队高度重视将实践经验落地于文创设计。 依托信息、网安学院的专业优势, 团队累计设计了 6 种文创产品,包括 T 恤衫、手提袋、胸针和 PCB等。 通过文创赋能“非遗+”,团队力求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同时激发更多青年人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