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5-05-1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巨人汤显祖与《牡丹亭》

   期次:第957期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即1550年9月24日出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抚州市桥东太平街)一个书香之家。
  汤显祖曾四次参加考试,但都落第而归。直到万历十一年(1584),汤显祖34岁时,才考中了进士。
  汤显祖中了进士后,由于他关心国事,痛恨官场黑暗,在万历十九年(1591)写了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大胆地揭发了时政的积弊,神宗大怒,贬谪汤显祖到雷州半岛最南端徐闻县挂一个小小的典史的官衔。
  汤显祖被贬后,从临川出发赴徐闻,行程万里,开阔了胸怀。特别是在肇庆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会晤,这在东西交通史上是值得一提的大事。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天,汤显祖调到浙江遂昌县任知县。汤显祖在遂昌按其思想进行一次“变革世界”的政治实践熏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一时声冠两浙。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怀着满腔的愤慨退出了黑暗的官场,回到故乡临川。从此他就由政治舞台转到戏曲舞台,以笔代剑,鞭挞黑暗的晚明社会。
  汤显祖弃官归家后接连写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3部大型剧作,连同由他早期的《紫箫记》修改成的《紫钗记》,最后完成了他的世界不朽名剧《临川四梦》。作为一位伟大的戏剧大师,当他写完《邯郸记》后,在10多年时期内,他又把主要精力用在戏曲演出和舞台艺术的创造上。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六日,汤显祖在临川逝世,终年67岁。由于汤显祖的生卒与莎士比亚相同,因而又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
  汤显祖回临川后不久就在临川城内香楠峰下沙井巷,建筑了一座“玉茗堂”新居。这个玉茗堂是汤显祖后半生进行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汤显祖《牡丹亭》创作完成后,首先就在这里公开演出。
  在《牡丹亭》剧(下转一四版中缝)中,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去牡丹亭边,芍药栏前,共成云雨之欢”。汤显祖紧紧抓住杜丽娘一“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一是,让杜丽娘去“寻梦”。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二是,寻梦不见,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写真”留春。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四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这是奇而又奇。五是柳梦梅遵杜丽娘吩咐,掘坟竟使杜丽娘还魂复活,令人不胜惊奇。从惊梦、寻梦到写真、情殇、拾画、叫画、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生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祖是写“梦”的圣手,“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都以“梦”的构思深化戏剧创意,其中《牡丹亭》一“梦”最为奇幻新颖。汤显祖把杜丽娘一“梦”发挥得淋漓尽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那《牡丹亭》艳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黛玉“感慨缠绵”,“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时《牡丹亭》问世已有一百六十年。而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有个婚姻不幸的冯小青女士写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些都可通见《牡丹亭》永恒的魅力。
  (叶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