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读水调歌头
摘要: (上接一版)年,往事惆怅,听见甲午败耗,滂沱之语,也必然是纪实。 余先生的一代,因事难嗣后年年有事故,终于七七事变
- 难忘的回忆
摘要: (上接一版)建楼,而是打算支持母校培养人才。我以为他只是想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便向他介绍一些校友和企业在学校设
- 永远的精神财富
摘要: 余纪中学长离开我们已经五载,老人家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95年春天,是他去台后首次回母校南京四牌楼东南
- 感谢华英,感谢余老学长
摘要: 获得华英基金的资助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我的莫大荣幸,在此我诚挚感谢余老学长设立此基金的慷慨无私之举。本人与老



永远的精神财富
———缅怀余纪中学长毛恒才
期次:第1025期
余纪中学长离开我们已经五载,老人家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95年春天,是他去台后首次回母校南京四牌楼东南大学访问,我有幸参与接待,回想学长当年在母校,在南京访问期间的音容笑貌和亲切话语,仍宛如昨日,尤其是去鸡鸣寺访问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并深为感动。
当年余学长一行在南京的行程有详尽的安排,活动都依计划进行。中间有一天,学长身边的人员给我电话,问可否在第二天改为去鸡鸣寺,我连说可以。
第二天我与何立权副校长等陪同余学长一行登鸡笼山,游鸡鸣寺,并在寺中素餐厅共进午餐。
那一天,老学长神采奕奕,兴致极好。期间他很高兴地同我们谈起改变行程到鸡鸣寺的缘由。他说六十多年前鸣鸣寺曾经救难过他,老人家说他年青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学生领袖,在“九一八”事变后,满怀爱国热情的中央大学学生,对政府当局的软弱退让极为不满,便集队去当局抗议,请愿的学生出于激情的义愤,声斥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把一瓶墨水打在外长脸上,他是为首的三人之一。就在当天深夜,宪兵们拿着三人的照片来到中大校园,扑向三个为首学生各人的宿舍去抓捕。余学长说,他当晚睡在隔壁宿舍,那时宿舍简陋,隔墙为木板,他听见宪兵问其同室同学,余纪忠哪里去了,同学说:他回家了,宪兵说他倒跑得快。宪兵走后,他在夜幕掩护下,悄悄跑到鸡鸣寺躲避。次日清晨由同学带着衣服来给他化装并护送他坐三轮车到火车站,乘车去无锡一同学哥哥家暂避,后又转往北京大学。直到被捕两名同学出狱,事态平息后,他才回到学校。讲到这里,老学长幽默地说:鸡鸣寺曾经救过他,有恩于他,理当要来报恩。学长还真的向当年寺中住持宗诚法师捐款表示心意。
这件事我印象很深,也很受教育。坐在我们面前的气宇轩昂的长者,学生时代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青年。后来随着对余学长了解的增加,我又进而知道学长在学生时代,在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曾两度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不顾个人得失和安危,勇敢地奔赴前线抗日。
余学长一生中,从多个方面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事业发展,几十年间曾经鼓励资助许多后辈学人求学深造,帮助母校改善办学条件,以为国家民族培养更多人才。仅1994年就捐资110余万美元,用于修葺母校东南大学大礼堂,使礼堂内部设施全部更新升级,面貌焕然一新,更加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礼堂外部则恢复初建时的风貌,庄重典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在礼堂东侧辟室建立设施一流的春晖堂学术报告厅,并著文立石,以表达余先生对其先慈储太夫人的缅怀与纪念,也为母校增添了新的学术活动中心。后来,学长又捐资700万美元,设立华英文化教育基金会,孳息用于培养母校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后辈才俊,为母校提升师资水准。仅此两项即可足见余学长之孝心和热爱关心母校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
余学长不仅在台湾克服种种困难,白手起家,建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时报》集团,表现了他成就大事业的大智大勇,而且他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即便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间,仍不顾自己耄耋之年和带病之躯,奔走两岸,会晤高层,商讨国家统一大业,呼吁确保海峡和平安宁与民族事业的顺利发展。
纵观余学长一生,他爱家、爱国、爱民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几十年如一日,令人深为仰慕和敬佩。余学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爱家人、爱母校、爱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余学长集仁、智、勇于一身,对国家民族满怀使命感和爱心,他的爱是人世间的大爱。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