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7-04-05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读水调歌头

    摘要:  (上接一版)年,往事惆怅,听见甲午败耗,滂沱之语,也必然是纪实。  余先生的一代,因事难嗣后年年有事故,终于七七事变

  • 难忘的回忆

    摘要:  (上接一版)建楼,而是打算支持母校培养人才。我以为他只是想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便向他介绍一些校友和企业在学校设

  • 永远的精神财富

    摘要:  余纪中学长离开我们已经五载,老人家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95年春天,是他去台后首次回母校南京四牌楼东南

  • 感谢华英,感谢余老学长

    摘要:  获得华英基金的资助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我的莫大荣幸,在此我诚挚感谢余老学长设立此基金的慷慨无私之举。本人与老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水调歌头

———怀念余纪忠先生

   期次:第1025期   



  (上接一版)年,往事惆怅,听见甲午败耗,滂沱之语,也必然是纪实。
  余先生的一代,因事难嗣后年年有事故,终于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余先生在英国,闻讯立刻整装回国自动请缨,遂在学校,担任教官,后来又转军职,参赞戎笔。抗战期间,任务是抵抗日本侵略,胜利以后,则在东北策划析术,是要求苏俄撤军,二者都是书生从戎,堪称相当这首词句中的“千金剑”部份。
  1949年迁台,余先生辞去公职,投身报业,从油印单张,辛苦经营,终于将中时提升办成报届越过百万的大报。中时的特色在方略。数十年来,中时始终为社会提供公众,以督责政府对社会的改革提升。台湾的发展有中时的握,当时同步俱进。余先生是每日亲自主持社论会议,甚至自己执单撰文。至于邀约同志,参加中时笔录组,更是不遗余力。有如中时之论,一言九鼎,经常一篇文章,即牵动内外。这一着事实,又可论“万言策”的范畴了。
  在余先生的一生志业,“千金剑”不是五陵少年的匹夫之勇,乃是大丈夫保卫国家民族的社稷之剑。中时的社论,数十年来,千万字,其所议论,事关社会公义民主人权,属大是大非的,则又岂止一时陈策的计谋而已。
  然则余先生在十多年前,何以又发“再蹉跎”的感慨,其实当时余先生事业至盛,台湾的败象也尚未彰显。中是李登辉,当选了自己任期的,羽毛已,肆无忌惮,其终结中华民国的策略,也已逐渐显露。余先生目击如此兆,深忧国家将亡,两岸之间难有宁日,他哪能不起“人事已非”的感慨?眼看自己一生为了中国费了多少心血,却终究走到这一地步,他哪能不痛心“少年心事,强半销磨”?
  余先生是长者,年龄比我大了十九岁,承他借认作沈师刚伯先生的门下师弟,充谊忘年。我对余先生钦佩其心胸性情,感激知己,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时余先生的心情,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忧虑。因此,这一首水调歌头时刻在心。余先生大去之后,我特向余夫人请求,赐我余先生手抄水调歌头的复制卷轴存念。际此他老人家仙去的五年纪念,我自己也已老遭回顾十年前,余府书房情景,唏嘘不能自拨。哲人已萎,典型不在,往事如此,奈何?奈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