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瑞珏之死
摘要: 读完《家》,感觉它跟《红楼梦》有些相似。同样有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样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破落。同样有着尔虞
- 心远地自偏
摘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 真善美读书写作活动选萃
摘要: 科技和人文是优秀人才腾飞的双翼。在培养“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综合创新性人才的道路上,除了要重视大学生理工科知识的
- 《韩非子》中的用人之道
摘要: 古有“半本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却撰文《半部韩非治天下》。治天下者,管理也。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简



心远地自偏
———读《瓦尔登湖》有感翟晨曦
期次:第1139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陶渊明《饮酒》约1600年前,五柳先生结庐人境,安享静谧。房子建在人间,却不闻车马的喧嚣。人生在世,总要有琐碎的事烦心。但人住凡尘,心无凡事,恐怕才是诗人真正追求的境界。这不只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份恬淡,那份物我合一,用什么样的语言能说得清,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那份宁静呢?
160年前,这位哈佛毕业生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拿起一把斧头独自走向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三年光阴,他独自建造了小屋,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便是梭罗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
一般而言,我认为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我甚至怀疑东方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绝鸟,万径无人,孤舟蓑笠,独钓寒江,山湖静寂,幽径迷蒙,群山葱葱,淡云缕缕,紫雾腾腾,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
据记载,梭罗从未离开过家乡康科德的山水草木,比起众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旅行家而言,梭罗的阅历应当说是微不足道。然而梭罗却将他的天地走得彻彻底底,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他都细细观赏过,品味过,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城,在梭罗心中它却有着无穷韵味,它是梭罗的整个宇宙。在这片宇宙中,梭罗忘记物我,体验真正的生活,思考纯粹的人生,在尘世中获得了超脱。相比之下,那些自诩走南闯北历经风雨的旅行家们,在无数次的走马观花,并总结出许许多多“最值得一游的胜地”之后,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还不是对他人崇拜目光的自满与对下一次征途的欲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后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富商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富商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富商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鱼了!”渔夫问:“不出海打鱼了那我每天干什么?”富商骄傲地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地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地晒太阳么?”富商语塞。
曾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中平淡一些,自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乎物内却能超然物外,真正体会简单人生,才有闲暇来思考人生,审视自己的价值,才能摆脱终日浑浑噩噩,虽费尽心血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的无奈状态,才能有真正有益的追求,最终为人类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弗洛伊德说:“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我想,每个人在流浪生活中,必定要找一湾瓦尔登湖,作为心灵的港湾,累了,就停下来,与自己对话,与孤独对话,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
毕竟,心远地自偏,地偏心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