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0-12-2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瑞珏之死

    摘要:  读完《家》,感觉它跟《红楼梦》有些相似。同样有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样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破落。同样有着尔虞

  • 心远地自偏

    摘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 真善美读书写作活动选萃

    摘要:  科技和人文是优秀人才腾飞的双翼。在培养“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综合创新性人才的道路上,除了要重视大学生理工科知识的

  • 《韩非子》中的用人之道

    摘要:  古有“半本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却撰文《半部韩非治天下》。治天下者,管理也。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简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珏之死

管永高

   期次:第1139期   


  读完《家》,感觉它跟《红楼梦》有些相似。同样有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样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破落。同样有着尔虞我诈,同样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红楼梦》中的黛玉似乎在《家》中也有所闪现,但却是被肢解了的黛玉。黛玉的性情给了梅表姐,黛玉的叛逆给了琴和鸣凤,而黛玉的死却给了瑞珏。
  黛玉的死在《红楼梦》可以说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黛玉在别人成亲的喧闹声中孤独地死去,而瑞珏却是在自己儿子坠地的呱呱声中死去。同样有着乐景,却徒增了看客的哀情。
  瑞珏,作为一个妻子,她体贴丈夫,她与觉新共同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承受着他人对他们这一房的责难;作为一个嫂子,她友爱弟弟妹妹,一起游园、行酒令,全看不到克安、克定兄弟为父亲遗产而争论的丑恶嘴脸;作为一个少奶奶,关怀下人,为佣人们所敬爱,以至于在将要怀胎出城时,仆人袁成都含着泪恳求觉慧阻止这件事情。可正是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一位通过拈阄来到高府的女性,却如此沉痛地离开了。走得是如此地急,似乎是被人推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是的,瑞珏确实是被人推着离开的,以至于她无力反抗。
  陈姨太是第一个提出“血光之灾”的人,然后是众人的附和,五太太、四太太、克定、克安,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思去做———让瑞珏出城生产。正是这些长一辈的人做出这样一个连仆人都心痛的决定。可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以为然,因为这一切都是规矩,因为老太爷的“利益超过一切”,尽管老太爷已经死了,但活着的人必须为他考虑,不能冲犯他。就这样瑞珏出城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虽然这一切对觉新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再一次没有反抗。他依然默默忍受,尽管他也知道这样做只不过是损害妻子的幸福,去维护“祖父的利益”。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再次控制了他,他的双重人格只剩下了“旧社会家庭暮气十足的少爷”。当瑞珏从自己丈夫的口中得知这样的决定后,她也只是用哭声表示了自己的反抗,显得如此无力,只会任人摆布。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得到了当事人的“同意”。
  但他们还有觉慧,高府中最具新思想、最叛逆的人。当袁成恳请他阻止这件事情时,他也给了袁成一个坚决的回答。可当大哥大嫂哭诉完自己的难处之后,觉慧妥协了。他没有了当初怂恿觉民逃婚、阻止巫师驱鬼的坚定。在关键时候,他放弃了反抗。他果真不是一个英雄,他确实太幼稚了。
  于是,瑞珏果真出了城,来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整天只能与孤独为伴。终于,她留下了一个孩子,却什么也没带走,哪怕与自己的丈夫见上一面都不行,因为陈姨太曾经三番五次地告诉觉新不能进月房。就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又从这个家庭中消失了,似乎完全可以避免,但却又是一种必然。
  有时我常想《红楼梦》的作者是喜欢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物的,他让黛玉死去,只是不愿让她继续承受贾府的黑暗,不愿让她经历贾府的最终败落,不愿让她背负草席裹尸、被卖妓院的命运。也许《家》的作者也是同样喜欢瑞珏这样一个人物的,他不愿让瑞珏再呆在乌烟瘴气的高府,不愿让她再承受家庭的重担,不愿让她继续默默忍受而不能反抗。
  至此搁笔,心中稍觉有些许安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