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11-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上接二版)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为发展2

  • 图片新闻

    摘要:(上接四版)管控的底线思维方式和数据库成果。 2015年,王建国院士团队再次应邀研究老城的建筑高度管控,通过对

  • 描朱记

    摘要:十月金秋,桂花飘香。穿梭于校园之中,总会被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气所吸引,不经意间抬头,便看见了《描朱记》的宣传海报,“听一曲

  • “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拉开序幕原创昆剧《描朱记》专场展演

    摘要:曲钢摄本报讯10月25日晚,由昆山当代昆剧院带来的原创昆剧《描朱记》专场展演正式拉开了“2021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系列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新闻

   期次:第1464期   


(上接四版)管控的底线思维方式和数据库成果。

 

2015 年,王建国院士团队再次应邀研究老城的建筑高度管控, 通过对5569 个产权地块的地块性质、地块规模、轨道交通、历史风貌、绿地和地价因子综合分析和基于相似性的迭代计算,粗算出每个地块建议的建筑高度,同时, 将计算结果与常规城市设计的社会、 人文、 美学要求相互验证和校核, 最后联合南京规划院控规编制团队, 形成了高精度的南京老城建筑高度的管控指引的数据库成果。 这一方法后来运用在广州、沈阳、镇江、常州等总体城市设计建筑高度规划中,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事实上, 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人居聚落总是一直发展的, 规模越长越大、 建筑越长越高、 功能越来越复杂,这其实是历史的宿命。我们不能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 历史城市应该做到保护传承和积极创造相结合,城市中新建建筑应该积极运用崔愷院士提出的“本土设计”原理,积极将历史信息和环境代码融入新建筑的设计语言中, 从而获得历史城市和建筑遗产的有机传承和代际递进。

 

项目成果支撑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适应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和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成果曾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是崔愷院士的 《 本 土 设计》、朱光亚教授的 《建筑遗产保护学》、赵中枢等专家牵头主编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陈薇教授主持的南京金陵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规划、 以及故宫太和殿修缮工程、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缅甸的妙乌古城-宫城片区保护规划等对本项目成果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耕细作,解决古建聚落保护中的“一揽子”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是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内容。为此,对全国多座城市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研究, 研发了面向街区-建筑多尺度保护对象评价优选的 “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DSS)和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全新工作流程。

 

例如, 在宜兴市丁蜀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再生案例中, 项目组针对街区房屋年久失修、 设施缺失、 风貌杂乱、 文化传承失控的现状, 开展了近20 年的持续科研攻关,先后研发了针对街区风貌整体性的性能化规划设计方法、 针对民居建筑的联体-共生结构保护技术、物理环境改善、砖木建筑与设备系统一体化设计等系列创新技术; 制定了古南街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导则供居民自主的建筑环境改造参考;通过轻介入、微更新和逶迤前行的更新模式, 整体复兴了该街区明清以来延续的紫砂工艺传承, 成为中国历史街区中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 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共赢的典型范例。 该项目先后获得了亚洲建筑师协会历史遗产保护奖和国内相关的重要奖项, 以及国家发明专利、维修施工工法等成果,前年还应邀参加了国际建协(UIA)建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