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11-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交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期次:第1489期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根本意义上的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探究和科研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核心。

 

一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确保师生双源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一支稳定的一流师资队伍,让学生与杰出科学家保持经常性接触,形成杰出师资和拔尖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致远学院的制度设计应该使全校各学院都愿意支持致远学院办学。因此,致远学院不设置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而是与相关院系密切合作,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为致远学院学生上课和担任导师。同时采用滚动式遴选方式,选拔具有科学激情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形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而得天下英才”的良性循环。

 

为了实现以大师培养未来大师,交大从建立长聘教职体系做起,在合同中明确要求所有进入长聘体系的教师有责任到致远学院上课。同时,探索“致远Fellow”双聘模式,优化薪资、课酬、晋升体系等政策,由致远学院考核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以确保将充满创新思维、愿意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杰出教师留下来,从根本上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投入问题。

 

二是通过科教融合,创建 “学院+研究院”的协同育人平台。为了打破院系壁垒、整合优质科教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破传统院系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瓶颈,与致远学院同期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与致远学院共享物理空间、科研平台、优秀师资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既是全校基础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也是致远学院的学术支撑基地。致力成为推动交大交叉学科发展动力之源的自然科学研究院,汇聚了一大批从国外顶级大学回国的优秀青年学者,这些仰望星空、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成为致远学院授课教师和学业导师队伍的核心力量,深度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通过教学和科研的自然融合,促进科研资源向课程和育人资源的转化,逐步建立了“学院+研究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学业导师言传身教的育人环境。

 

三是通过学科交叉和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形成“好奇心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致远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教学与科研的整合,采取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创新举措,包括开设由名师主讲的导论课以扩展学生视野和发掘学生内在兴趣;通过贯穿四年的各种小班研讨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要求各专业方向学生必修“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物理学引论”等课程,打破数学和物理的学科界限,既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又发展他们数理融通的能力;通过搭建交叉创新研究的平台———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开设新生前沿探索实验课程、实施“致远未来学者项目”、举办各类师生高频深度互动的学术活动,激励本科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质,在科研实践共同体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学术沟通交流能力;通过高水平科学家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领悟科研方法、提升科研品味、内化科学精神。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

 

四是在教育过程中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营造启迪心智的文化氛围。人才培养不仅要通过学习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在内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领略人类智慧,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探究,还要鼓励他们将这些思考与自然科学的原理联系起来。科艺互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建相应的环境,让大家沉浸其中并获益。

 

五是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生态系统。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证明,构建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致远学院一直紧密围绕学生发展规律,打造四元交互融通的育人生态系统:包括致远学院的课程教学平台、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实践平台、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的学生自主探究平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学生发展支持平台———致远书院。只有构建起一个聚集充满好奇心和创新激情的人才蓄水池,营造人人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学术生态,使创新思维高频碰撞和激发,才有可能诞生未来的科学领袖。

(沈悦青、刘继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9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