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社报刊业务综合楼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的重大设计项目。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日报社西门,分建在南北两个地块,南侧地块建设报刊综合业务楼(A区),北侧地块建设图书馆及学术交流厅(B区)。总建筑面积为136000平方米,地上32层,地下3层。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建成以后,人民网及人民日报社十多个子报刊等将会入驻。同时也是北京市实施中的DBD东扩的首个项目,将作为新的地标建筑与远处的CCTV大楼遥相呼应,共同对该地段城市环境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A区)以180米的高度拔地而起,以流线造型突出向上的动势,楼板以曲面的方式渐变,在基于几何完形的基础上塑造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基于圆形生成的平面形式,不但在视觉上取得完整纯净的效果,同时最有效地利用了南、北、东三个朝向,取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并为灵活分割使用空间提供了条件。建筑造型与结构统一,三片弧形墙体形成的空间结构,通过刚性楼板与核心筒紧密结合,同时抵抗垂直重力与侧向推力,独特的框筒结构形成的是高度稳定的整体结构。本设计方案造型新颖,充满动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该项目是由我校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代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多家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参加的设计竞赛中一举胜出而获得的。基于该项目意义重大,学校十分重视,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成立了以沈炯副校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沈副校长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简报并主动要求前往工地协调双方工作推进中的困难,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起由总工、主任工程师为骨干的二十多人的设计团队,本着“始于点划,止于至善”的理念,加班加点,精心设计。在最后的一个月里,设计一所要求全员加班,不少同志彻夜工作,吃住都在学校,令人感动。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于2011年的春节前终于抢出了全套施工图纸。葛爱荣院长多次参加动员会议,在组织上、技术上给予全力保障,并且亲自参加各专业的技术协调会,对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社报刊业务综合楼中标之后,工期很紧,但该项目的功能定位,位置高度,总建筑面积和造价还在反复调整,而且多数情况下要求立即提供。庄昉、孔晖两位建筑师为配合报建做了大量的方案修改工作,反映了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快速响应能力。
人民日报社报刊业务综合楼是超高层建筑,体型复杂,结构设计难度很大,孙逊总工程师采用了全钢结构和BRB支撑体系等新技术,通过了建设部抗震超限审查,充分体现了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水平的先进性。在这个项目中还在建筑设计研究院首次开展全专业三维设计工作,为项目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模型,为提高项目的设计精度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
项目于2010年5月20日正式开工后,结构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工地现场服务工作,黄明主任、高仲学、蒋剑锋、郭洋波等几位同志克服家庭困难,轮流驻现场,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受到甲方好评。应建设方要求,建筑设计院还参与了很多咨询服务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周琦教授、钱锋所长不辞辛苦几十次前往人民日报社为建设方的决策提供参考。其他设备专业、经济专业的同志也积极提供服务。
开工至今一年半过去了,图书馆及学术交流厅(B区)目前已经封顶,而主楼也已施工到9层,建设方正全力加紧施工,力争用完整形象迎接党的十八大。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组同志也会更加努力,全力配合,用实际工作来实现“始于点划,止于至善”的理念!(董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