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7-03-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服饰

    摘要:  娘惹服饰又叫“卡芭雅”,它是在传统的南洋马来西亚服饰的基础上,加上了独具中国风格的花边,又添了富有西欧风格的低胸衬肩

  • 语言

    摘要:  由于与当地居民通婚,峇峇娘惹族群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类语言,即峇峇话。峇峇话,并非外界认为的和福建方言一模一样,而是在使

  • 美食

    摘要: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运用当地的食材,凭借对故土气息的些许记忆,烹饪一道带有家乡风味

  • 建筑

    摘要:  峇峇娘惹民族简介峇峇娘惹(Baba-Nyonya)是15世纪初期移居到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华人的后裔。中

  • 东大学子赴马参与2016(马六甲)世界闽南文化节、第一届峇峇娘惹文化研习营

    摘要:  本报讯2016年10月,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因举办2016世界闽南文化节而变得热闹非凡。东南大学作为本次活动受邀高校之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

   期次:第1336期   



  峇峇娘惹民族简介峇峇娘惹(Baba-Nyonya)是15世纪初期移居到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华人的后裔。中国明朝时期,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随从众多,庞大的船队多次来到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中有许多人留了下来,并在南洋一带定居,和当地的男女通婚,生下的孩子中,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峇峇娘惹是华人中最早国际化的,最早拥有“无国界”精神的族群,是中国传统文化漂洋过海在外族文明的风雨中催生并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包容与被包容,这是一个艰涩的磨合过程,并终究成就了一种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包容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之中,例如饮食、服饰等。
  马六甲早期的建筑物是由随船队而来的工匠所建造。他们凭着对建筑的一些知识、技术以及记忆,在所到的国家兴建了不同的建筑,供自己居住。之后,真正的施工逐渐由本地工人接替,他们在荷兰或欧洲建筑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建屋所需的测绘细节与施工技术,进而为马六甲早期的峇峇娘惹族人建造房屋。
  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建筑集中在荷兰街一带,多为窄面阔,长进深。这是因为在当时的荷兰制度下,产业税的抽取是根据屋面的宽度制定。为尽可能降低税务,当年荷兰街的屋子都是面窄体长,甚至是前窄后宽的形状,因此这些老屋长达百多尺到两百尺是很常见的,最长者达到三百尺。据资料记载,甚至有些屋子与后面另一条街的屋子相连相通,长度可达到五百尺以上。可惜后来因为防火的需求,这个相通的部分被后来开辟的后巷切开了。
  这些建筑大多沿着一条中轴布置其格局,较长的屋子可以分为三进式,中间是天井和水井,每厅多有屏风门扇相隔。根据私密性的需求,底层厅堂由外到内依次安排会客、祭祖、厨房等空间。建筑多为两至三层,屋顶采用坡屋顶的形式,材料选用红陶瓦片,部分建筑在后来的修缮中改用了铁片。
  峇峇娘惹的部分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东南亚高脚屋的元素,以此来应对东南亚多雨潮湿的气候。在细节装饰上,这些建筑也有许多出彩之处。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剪瓷雕。在远在南洋的马六甲,剪瓷雕的使用让峇峇娘惹的建筑与闽南传统建筑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峇峇娘惹作为土生华人的代表,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不断借鉴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将其与中式建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的背后,反映着峇峇娘惹对于华人身份的自我认同、对于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即使是自明朝便漂海过海到此,仍对远在天边的故国保有浓浓的思念之情。(建筑学院叶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