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张晶晶(人文学院)

    摘要:图片摄影:杨格格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在智能社会中,行动者已经由单一的人类主体,演变成人、智

  • 黄婷(人文学院)

    摘要:从创作过程来看,情感是区分人类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还不是具备真正人类情感和情绪的道德主体,因此在艺术创

  • 徐珉川(法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成果在现行法律中很难获得版权的保护。人工智能与自然人不同,无法成为版权的权利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

  • 张顺(艺术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这个名称具有一定迷惑性,因为此“智能”非彼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通过一些算法对人类智能进行的拙劣模仿,远不

  • 张玉林(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艺术市场前景广阔,中低水平艺术家将面临困难,高水平艺术家仍将居于市场的高端。人工智能艺术在情感意识、形象思维方面

  • 张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作画、作曲甚至作诗,甚至在技巧上超越人类大师,但这些仅仅是算法在大数据驱动下呈现的程序输出而已,并非

  • 王贝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种计算。而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的根本是将历史数据化,所谓的“创造性”,亦是海量学习大量数据之后的逻辑产物

  • 卢文超(艺术学院)

    摘要:人类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而已,它建基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它的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仅仅玩

  • 程万里(艺术学院)

    摘要:基于自身创作国画的体验,中国画的情感属性大于技术属性,在创作过程中不管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在意先”,都是饱含创作主体的

  • 多学科视角下的人工智能艺术———东南大学第一期新文科学术沙龙综述

    摘要:编者按:5月20日,由我校艺术学院主办,社会科学处指导,图书馆、教育基金会支持的东南大学首期新文科学术沙龙“多学科视角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卢文超(艺术学院)

   期次:第1456期   


人类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而已,它建基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它的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仅仅玩弄形式和辞藻,人类可能未必会比人工智能更厉害,但将形式、辞藻与生命体验深切地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有冲击力、浸透生命体验的作品,人工智能却没法与人类相比,甚至还不曾和人类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在与人工智能的竞技中,艺术家不能沉迷于对形式的追求,而是要强化形式与生活的关联。这是人工智能没法做的。艺术家只有更深入地体验人生,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蕴含着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