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张晶晶(人文学院)

    摘要:图片摄影:杨格格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在智能社会中,行动者已经由单一的人类主体,演变成人、智

  • 黄婷(人文学院)

    摘要:从创作过程来看,情感是区分人类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还不是具备真正人类情感和情绪的道德主体,因此在艺术创

  • 徐珉川(法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成果在现行法律中很难获得版权的保护。人工智能与自然人不同,无法成为版权的权利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

  • 张顺(艺术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这个名称具有一定迷惑性,因为此“智能”非彼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通过一些算法对人类智能进行的拙劣模仿,远不

  • 张玉林(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艺术市场前景广阔,中低水平艺术家将面临困难,高水平艺术家仍将居于市场的高端。人工智能艺术在情感意识、形象思维方面

  • 张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作画、作曲甚至作诗,甚至在技巧上超越人类大师,但这些仅仅是算法在大数据驱动下呈现的程序输出而已,并非

  • 王贝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种计算。而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的根本是将历史数据化,所谓的“创造性”,亦是海量学习大量数据之后的逻辑产物

  • 卢文超(艺术学院)

    摘要:人类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而已,它建基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它的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仅仅玩

  • 程万里(艺术学院)

    摘要:基于自身创作国画的体验,中国画的情感属性大于技术属性,在创作过程中不管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在意先”,都是饱含创作主体的

  • 多学科视角下的人工智能艺术———东南大学第一期新文科学术沙龙综述

    摘要:编者按:5月20日,由我校艺术学院主办,社会科学处指导,图书馆、教育基金会支持的东南大学首期新文科学术沙龙“多学科视角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次:第1456期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作画、作曲甚至作诗,甚至在技巧上超越人类大师,但这些仅仅是算法在大数据驱动下呈现的程序输出而已,并非自发的创作。机器生产出的“艺术”仅仅是工业品,缺少了那种能直击人心的东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可能还无法突破脑科学、认知科学、情感和审美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等桎梏,计算机科学家还没有瞥见强人工智能的大门,我们也无法明白为何我们自身能够创造和发展艺术,而没有灵魂只有芯的计算机就更加无法企及艺术这一人类情感的外延。所以,从算法的角度来说,利用人工智能产生艺术作品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数学问题一样,就是在输入的规则下进行一定的操作,只能说人工智能可以制造艺术作品,谈不上创作。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替代艺术创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