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申报作品花间堂·朱雀里酒 店 项 目(Huajiantang<Blossom Hill>Hotel) 成功入围 2022 WAF 世界建筑节大奖已完工建筑(Completed Buildings)的酒店和休闲类别 (Hotel & Leisure) 并斩获 2022日本 IDPA AWARD 国际先锋设计大奖酒店设计类(B&B Hotel Space)铂金奖。
在小西湖实践之初,此处只是一个乏味的项目代码“15-4/15-6 地块”,而且地块情况十分复杂,不仅现状乏善可陈,还涉及修缮、改造、新建等一系列琐碎内容。 15-4 地块包含马道街 41/43 号的历史建筑,和 45 号1990 年代失火后的重建建筑;15-6 地块包含 47/49 号,沿街二层建筑呈 L 形围合成一个大院子,除了四株枝繁叶茂的法桐,就属45 号的一个石砌台子尚有可观。 这个台子用石较大,严丝合缝,架空层的通气孔也制作精良,与周围的破败景象格格不入,在其南侧左右又各有独立的石阶。
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文献查找,最终确定这是明代永乐皇帝敕赐的三官堂之所在。 终于,15-4/15-6 地块的台子找到了身份归属。 三官堂的发现,显然是对该地块认知的颠覆;或者说,三官堂的基址呈现,将会重新定义该地块,成为明晰“城南旧事”的又一个起点。 三官堂早已消失在今天的地图和城南的记忆中, 在今天回应这个场地的设计中,三官堂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
最后达成共识:这里需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传承了三官堂作为道教场所的公共性;多功能厅的设置是最终的选择,既对空间的包容度比较高,在操作上也比较灵活。 在设计中,既要保留三官堂遗址,并且在未来多功能厅的语境下,它也必然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同时更要有新的创造,新旧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于是,一个漂浮在遗址上的建筑雏形初显。
挖开的地下墙基格局清晰,影响了之后的设计推进。 据《营造法原》的记载,并综合考虑多功能厅的适应性,最终决定采用花篮厅的形式,即立前后梁柱,前后步柱不落地,室内无脊柱。 虽然选择了建造一座全新钢木结构的三官堂,但是柱子的位置、步架的尺度仿佛又带给观者一种时空的错觉,以前的三官堂的空间尺度在这里是可以被感知的。而在新建部分与下部的地垄墙之间,置入了一块漂浮的混凝土板, 首先是为了保护遗存; 其次是上下之间非对位、 不确定的联系———不是模糊的黏结关系, 而是新建筑“漂浮”在旧基址上。
整个设计逻辑为:1)保留三官堂遗址部分———山墙、地垄墙;2)置入混凝土板,保护遗址,明确新旧关系;3) 新建钢木结构屋架;4)覆上金属屋面,东侧打开, 西侧顶到保留的山墙。
入口处的楼梯采用悬挂下来的异质箱子的处理手法, 加强通透性并保持平台下的遗址特征,尽量不破坏现有石质楼梯的观感以及院子的空间舒朗,并明确台子和下面遗址的新旧关系。 最终建成的三官堂作为多功能厅成了场地中最具公共性的建筑,其南侧为新建的二层仿古建筑,北侧为新建的二层小楼。
本案主要处理了三件事情,即保护展示遗址、修缮利用传统屋院、整理沿街房屋。 以上三点的要求不同,自成体系:
1)遗址东侧原有四株梧桐,以梧桐为骨架的庭院和新建三官殿虚实辉映,构成地块核心。 翻新沿街 L 形建筑作酒店门厅及餐厅。
2)遗址西侧为清代民居,后对其修缮作客房用,并以一墙、一门屏障。
3)遗址南侧原为现代加建,现拆除,且设计中在维持三官堂格局特征前提下作一仿古新建。
4) 地块北侧原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建造的两组二层条屋,改造加固以保安全。
完成后的花间堂酒店共有 46 间客房,分为南侧楼院、西侧民居、北侧条屋、东侧梧桐树间大房 4 类。 外走车马喧闹,内坐桐台静好,赏树花,论古今,地块的多重历史功用在现代生活中恢复、演变、继续。 从对石砌台子的疑问开始,到发现三官堂,进而展示遗址和再造三官堂,乃至有关上下连接方式的数种探讨,皆是因我们对“新”三官堂当代身份的不断设问,以及各方共同磨合推进的结果。 “三官堂”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名称,更是一段“城南旧事”重新发现和再造呈现的过程。
项目名称:花间堂·朱雀里酒店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项目面积:建筑 3997 平方米,景观 1451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1 年 2 月
业主单位: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设计主创:韩冬青(顾问)、沈旸、张旭、俞海洋、穆勇、董亦楠
设计团队:
建筑:陈澎、谢冰、殷悦
结构:周广如、杨波、唐伟伟、韩重庆、孙春丽
给排水:贺海涛、程洁、王志东
电气:许轶、屈建球、周桂祥
修缮:沈华、范燕亮、李康、刘庆堂
摄影版权:侯博文、薛亮、沈旸